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华妃体朝邑那座丰图义仓!-陕西大荔旅游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3-31 360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朝邑那座丰图义仓!-陕西大荔旅游
对于朝邑,我是心仪有加的,喜欢朝邑的神秘和高远,古老和美丽,朝邑有着三千年的历史,1958年因建设三门峡水库,朝邑并入大荔县,朝邑县城遗址被当地人称为老朝邑,大寨子,南寨子和北寨子至今依然保存和传承着老朝邑的精神和文化。全国唯一保存完好并现在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丰图义仓就巍然树立在南寨子高高的土崖上。
在中国古代,粮仓分为民仓和官仓。而民仓又分为义仓和社仓,由县一级官府指导设置仓库,乡绅管理,私办公助,实行"官督而绅办之"的为义仓。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老百姓的捐资和官方的资助,丰年存储粮食,遇到年馑赈济方圆灾民。以族为单位,由族长或有名望的人发起储粮,粮食来源于劝捐或募捐,存放在祠堂或庙宇里的为社仓。国家办的大粮仓为官仓,主要有常平仓、储备仓、转运仓、太仓、内仓、营仓等。官办常平仓基本上各州都有重生回城记,老百姓的田赋收存于常平仓,灾年朝廷调常平仓的粮食赈灾救民;内仓是各级官员的俸禄粮仓;营仓是供官兵的粮草仓。始建于1882年的丰图义仓,1886年竣工,由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朝邑县赵渡人)倡导和资助建成,该仓建成后,慈禧朱笔批为天下第一仓。作为民办义仓,存粮能力仅有3万多石(5200吨),自然不能和官仓同日而语,为何被慈禧太后冠名为天下第一仓。我想,应该是天下第一义仓的意思吧。但其.建筑考究、用料精良、规格高。又绝非一般义仓可比,甚至连官办粮仓也多有逊色。经考证,修建丰图义仓使用的墙砖,有十几种规格,且成色不一,反映出这些墙砖捐自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砖窑,义仓募捐修建性质可见一斑。它是目前全国唯一在仍在使用的,集仓储防御、营房为一体的古代粮仓。具有半军半民的军事防御和储存,周转备用粮食等功能。

丰图义仓为城中城布局,分为外城和内城两个部分,外城用夯土建造而成。又厚又高的土城墙,依地形造势,虽显得土里土气,但实用性极佳。守卫人员可在城墙顶上,居高临下防范来犯之敌,如今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野草雷耀扬,乱蓬蓬的如同没有搭理过的头发。外城高7.7米。西有城门,城门楼为城砖结构,坐东朝西,城门楼上面赫然刻有4个大字“以资扞卫”,扞,捍的古字,意为捍卫,保卫之意。由此可见该外城的主要功能,就是捍卫内城而建造的。外城东开小门,为赈灾放粮时使用,外城比内城建的晚几年,是义仓的第一道防线。

从外城那座古老的城门进来,就看见美丽的内城,内城为砖墙结构的窑群式建筑,外观酷似一座古城,内城的城墙即为粮仓,绕一周排列着58面砖结构的窑洞,每窑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该内城座北向南,高14.89米,东西宽133米,南北长83米,总面积1.1万平方米。砖砌周垣,南垣外洞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东、西仓门之间的壁上有浮雕式的砖作仿木结构的歇山屋顶妆式,正中高嵌“丰图义仓”4个石刻大字,字两侧有砖雕花瓶,下部有环带纹、葡萄纹、雷纹等图案。显得古朴典雅。进到内城,但见内城墙有长长的一周走廊,很像大厦房伸出的宽大屋檐,走廊中依次排列着108根明柱。放眼望去,但见内城墙围出一个宽敞的大广场,平整的场地,极利于晾晒粮食,平时可行车走人。收购粮食的季节,用于民众交公粮,那时,粮站工作人员架着大风扇,支起磅秤,所交的粮食,在验收合格后,先用大风扇前扬一遍,吹去土尘和秸秆碎屑,然后过磅秤分量。最后确定级别,按照不同品质等级严格入库。这个像大广场的大号院子,位置偏南,以两条门道分界,又有东西排列三级建筑。中间有一小院。进门先是东西各建厦房三间,紧接横建大房三间,大房东西两侧又各附耳房三小间。

我顺着仓院内西南角的台阶,登上仓顶,但见仓顶用青色的城砖铺设而成,显的平平整整,两边有半米高的女墙和垛口,华妃体仓顶地面外略高,中间略低人民币哥,有利于迅速排干雨水,不易形成积水。四方共筑水馘道12个。举目望去,一眼就能看见朱文公祠(纪念社仓倡导人、理学家、紫阳仓祖朱熹而建)。它位于北仓顶正中青田典子。文公祠又是指挥台,在仓城囤兵训练或着粮仓遭攻击时,文公祠就是这里的指挥中心,它的两侧镶嵌有石刻“龙”、“虎”两个大字,这两个字为慈禧所题写,1900年,慈禧从北京逃亡西安,途经朝邑,百感交集,想起阎敬铭的耿介和不可多得的理财能力,于是欣然泼墨,为已故的阎敬铭题写了“龙”,“虎”二字。这两个石刻大字,被放在丰图义仓西面的阎公祠内,文革后,移到现在的位置。

我很佩服该粮仓 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匠心独用,在设计上,它构造简单而科学,很符合简约美的设计理念,又兼顾一物多用,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丰图义仓内城墙为粮仓,既节省了材料,又为粮食的储存创造了一个干燥,通风,恒温的理想条件。仓顶平面用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顺着落水槽流到院子中,下边有大水缸收集这些雨水,多余的雨水流到宽敞平坦的大院落,又顺着排水道和暗沟流到外城西面的大涝池中,被水缸和涝池收集起来的雨水,作为防火资源备用着。大院落平平展展,排水通畅。和仓顶一样,都用石灰和糯米汁混合的材料处理过,水不易渗透,利于排水。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相当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晴天,又可作为晾晒平台。这里的所有建筑都是对称设计的。符合传统美学。而作为主体的粮仓,设计和在建造上很为科学,每个单独仓进深11米、宽4米、可储粮90余吨沙漠圣贤。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易于防潮。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最为独特的是,每个仓室,都在底部留有猫洞,利于防鼠。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付瑞亭丰图义仓这种周围建外城、挖壕沟,内城砖墙窑式仓城,对防火,防盗贵妃记,防入侵等起到独特的作用。

站在丰图义仓的仓顶,向北望去,清晰可见200多米开外的岱祠晨楼和高耸入云的金龙古塔,岱祠晨楼为东岳庙前的戏楼,古代有庙必有戏楼,东岳庙为秦汉隋唐帝王遥祭泰山的庙宇,该庙毁于战乱,唯余孤单的戏楼。现存的戏楼岱祠晨楼为宋代重建的文物。古塔为明代建筑。丰图义仓和这两个文物仅仅一路之隔。那条大路,就是集周原古道,隋唐古驿道,秦东北驰道,近代官马道为一身的有名的古道,顺着这条古道,西去可到大荔西安,向北拐去,经无量洞,旗杆店,可通渭北和陕北各县,向东,经蒲津渡口,可到华北和塞外。多少商贾和军队,曾从这条古道上行走过,这片土地的人们,一茬又一茬的人,沿着这条古道走向外部的大千世界,开始了他们或悲壮或辉煌或平凡的人生历程。

在丰图义仓的仓顶,我想到了许多关于粮食和饥饿的故事。想起了五胡乱华时,碣族军队因缺粮,把普通百姓称为“两脚羊”,以人为军粮的残酷历史,想到了历史频繁的战争中,城池被围几个月,守城的军队在缺粮的情况下,杀女人和老弱兵卒充饥,最后易子而食的情况。想到了历史上一次次的大饥荒和年馑,饿殍遍野,树皮和草木被吃光的场景。想到了1900年,丰图义仓建好十多年后的那次朝邑大饥荒,丰图义仓开仓放粮,救人无数。被救的朝邑人感恩这座粮仓和阎敬铭,他们称阎敬铭为救时宰相,虽然中国社会从明代已经不设宰相这一职位。但朝邑人还是喜欢这样称呼阎敬铭大人。以表示对他造福一方行为的认可和赞扬。我又想起了民国18年关中大年馑,虽然有丰图义仓这样好的设施,但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裳璎珞。朝邑人饿死和外逃的很多。在翻阅朝邑县志有关记载时,我的心在隐隐再痛。粮食啊,粮食,千百年来,粮食滋养着我们永生永续的生命,然而,又因为粮食的普通和平凡,我们习惯了熟视无睹,甚至觉得它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饥饿史,即使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外国人眼里马勺不,依然看到的是一个食物短缺的国家。今天,这种缺衣少食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今天的中国,满街上都是营养过剩的国人,大腹便便的大胖子随处可见。人们不再担心吃不饱邵春华,而是考虑怎样吃的有利于健康。另外,党和国家相见无几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多项惠民政策,让农民过上了有史以来最和谐幸福的生活。免各种农业税滴血战刀,免交公粮,各种政策性补助,精准扶贫等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勃勃生机,难怪现在的的农民常说,多好的政策,多好的时代环岛大陆通。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三农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的中国农村会越来越美。城乡差距不仅消失,农村会美过城镇。
离开丰图义仓,途经朝邑镇,路边有一牌子,上面刻着几个4大字;朝坂英华。在中国有着无数这样的城市。美仑美奂,古老而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