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匝道什么意思祭天祈福识五谷 狗年新春游天坛-天坛公园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0-01 310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祭天祈福识五谷 狗年新春游天坛-天坛公园
春晚上的祈年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在备受瞩目的2018央视狗年春晚上亮相啦!河洛中文社区!!
在央视狗年春晚第二个节目,舞蹈《欢乐的节日》中,天坛祈年殿作为节目的主体背景为所有的观众送上了新春祝福。




远古时,人们惊叹于自然界的种种神奇现象,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行为禳灾祈福,于是便出现了祭祀。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形态逐渐走向成熟,由于祭祀一直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祭祀也从一种先民对自然的单纯的崇拜行为逐渐演变成为庄重严肃的宫廷盛大典礼黄龙封神传。
谷物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百里战王,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4000年~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神农氏制耒耜[lěi sì]、种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的先河,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人每年都要向上天祈祷,祈求五谷丰登野蛮金刚,这种祈求丰收的典礼称为祈谷大典。《吕氏春秋》记载:“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设有祈谷典礼,多以每年的元月xinl,设坛祭祀,祈求丰收曾小雨,即所谓的“春正月祈谷于上帝”。
在中国封建社会2000余年的历史中,祈谷大典的礼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对于祈谷大典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说明,谷物——作为人们向皇天上帝祈求的对象,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的祈谷大典始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但到了明隆庆元年祈谷大典和冬至大祀合并,直至公元1641年才由明崇祯皇帝恢复,按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礼制举行祈谷大典。清朝建立之初,即确定祈谷礼为国家大典豪门契约冷婚,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每年正月上辛日祀皇天上帝于天坛,皇帝亲诣行礼,为民祈谷,并辟大享殿(祈年殿的前身)为祈谷坛。
明代祈谷大典
天地合祀
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九年(1420年)在北京天地坛(祈谷坛的前身)举行天地合祀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将明朝奉行了百余年的天地合祀大典废止,实行天地分祀,在天地坛以南建圜丘,以冬至日祭昊天上帝。
祈谷大典
明朝在嘉靖年间开始举行祈谷大典,明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辛卯,嘉靖皇帝率百官莅大祀殿(祈年殿的前身)举行祈谷大典,嘉靖皇帝亲自规定,祈谷大典配享仅设明太宗代其神位,并以惊蛰日为祭日。
明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采纳了朝臣的建议,停止祈谷大典姜柔伊。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崇祯皇帝决定恢复祈谷大典,但祭祀的地点改为圜丘,按嘉靖十一年(1532年)礼制举行祈谷大典,次年复又举行。
清代祈谷大典
康乾盛世
清王朝是以满清贵族为核心的王朝,入关后,在礼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礼仪上是沿袭汉族祭祀礼仪,并规定:“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徐粲然寻仙卷。”
有关礼仪具体议程的实施,是在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不断充实完善,至清乾隆朝最终达到最完备的阶段河铉雨。乾隆皇帝亲自到祈谷坛行礼58次。
祈谷大典中谷物放置的位置
明代
清代
从明清两代祈谷大典祭品正位陈设图中不难看出,黍、稷、稻、粱四种谷物都被放置在中间靠前的位置上,这样的布置再次证明了谷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祈谷大典中所用的主要谷物

黍(黄黏米),一年生粮食作物,禾本科黍属,花果期7-9月,成熟以后是金黄色,在中国的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山西大同,忻州一代。黍去皮以后,叫黄米,此种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外黍磨成面粉以后还是做油糕的原料请假神器。

稷(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狗尾草属,花果期7-9月。性喜温暖园原杏里,适应性强。匝道什么意思它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所以在中国南北干旱地区、贫瘠山区都有种植。

稻(大米),一年生水生草本,禾本科稻属,花期8月,收割期10月。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生产遍及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

梁(高粱),一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高粱属,花果期7-10月。喜温、喜光,高粱原产热带,是喜温作物,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 。

麦(白面),一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小麦属,花果期5-6月。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在祈谷大典中是先将面粉制成白饼,然后放于器皿中。
祈谷大典盛放谷物器皿

光绪官窑祭蓝釉刻花瓷簠[fǔ]
长方形王一彤qq,子母口,平唇,器身斜收成倒梯形,两侧饰夔龙耳,平底,梯形足。器身饰夔龙纹,下饰回纹,足饰云纹,足底白釉,青花撰款“大清光绪年制”。盖斜收为梯形,斜收部两侧饰环耳,盖顶平,周饰波状缘,面饰夔龙纹。
祭天、祈谷时陈设于正位、配位及从位供案上,用以盛放黍、稷。

光绪官窑祭蓝釉刻花瓷簋[guǐ]
椭圆形,子母口,平唇,鼓腹斜收,椭圆圈足,口饰回纹,依次金钣纹、环带黻纹、星云纹、登纹。器身两侧饰夔龙耳。足底白釉,青花撰款“大清光绪年制”。盖隆起,鲍飞盖上有棱 4 出,饰回纹、金钣纹、云纹。祭天时正位、配位、从位及祈谷正位摆放,内盛稻粱。
北京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近600年的历史变迁使天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格局,在数千株百年古树的映衬中,内坛的祈年殿愈发巍峨壮美,圜丘更加圣洁崇高,外坛数十万平米的自然地被景观,令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在天坛的建筑和格局上,随处可见中国古人对天和自然的敬畏之心,中国古人祭天,以“天”为神,以大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为“天”,“敬天”、“顺天”、“奉天”即尊重大自然规律。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就是将众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普遍联系在一起,并探究其中相互关联变化的规律。
(文图编辑:天坛生态科普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