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斑马鱼的科研应用和标准化研究写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布实施三十周年系列篇之三十三-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0-01 27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斑马鱼的科研应用和标准化研究写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布实施三十周年系列篇之三十三-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编者:资源增量是实验动物科技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验动物对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基础和保 障。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老一辈实验动物科学家苦心孤诣,在实验动物资源研发工作中取得的多项开创新成果。
1988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布实施,在实验动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实验动物资源标准化、新品种/品 系开发和动物模型创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为此,借“科技资讯”之窗,陆续推出我国实验动物专家在此领域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应用成果。
斑马鱼的科研应用和标准化研究
谢训卫,潘鲁湲,熊凤,李阔宇,柳力月,张昀,李玲璐,孙永华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武汉 430072
自上世纪 90 年代斑马鱼被引入中国实验室以来,斑马鱼相关研究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现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斑马鱼研究大国。国内已经有超过 500 个以上的研究团队在以斑马鱼为工具开展科研工 作,涵盖了生命科学,健康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众多研究领域。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自 2011 年启动以来,已发布了 11 个拼接版本,斑马鱼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拥有较高的同源性,可以利用斑马鱼为工具进行人类疾病的 病理学研究,构建疾病模型。中国目前保存有超过 13 个实验动物物种,斑马鱼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模式生物,它的标准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斑马鱼等水生鱼类目前尚只有地方标准可循,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China Zebrafish Resource Center, 简称CZRC)将有助于斑马鱼品系资源的标准化,王志千着眼于现有品系资源的整合, 开发新品系和相关技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服务。
关键词:斑马鱼,标准化研究御姐进行时,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资源,技术,服务
1、斑马鱼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斑马鱼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半岛和孟加拉国的热带淡水鱼类。在 20 世纪 70 年代,George Streisinger 首 次利用单体诱变技术建立纯合斑马鱼品系(Streisinger, 1981)。这一时期,斑马鱼主要用于脊椎动物的发育研究。到了 90 年代,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启动的大规模 ENU 诱变,产生了上千个对胚胎早期发育产生影响的突 变品系啊朵,奠定了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的基础。
斑马鱼属于硬骨鱼类,作为一种优良的低等脊椎动物模式生物,优势众多。首先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和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超过87%,71%的人类基因可以在斑马鱼基因组上找到同源基因,因此可以利用 斑马鱼为工具进行人类疾病的病理学研究。目前已知的 3000 多个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有 82%可以在斑马鱼基因组中有同源基因,可以利用斑马鱼构建各种疾病模型,并以此进行药物筛选(Howe et al., 2013; R, 2013)。
斑马鱼可以四季产卵,每周可产卵数百枚,繁殖力非常高,这是其他实验动物所无法比拟的,这也使得以斑马鱼胚胎为工具开展高通量高内涵的药物筛选工作成为一种新趋势。
斑马鱼胚胎发育十分迅速,大约 24 小时就可以完成早期发育,此外斑马鱼进行体外受精,整个发育过程在体外进行,并且其胚胎在早期是透明的,这将有助于我们进行活体原位观察其内部结构王馨可 。它们的器官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主要特征,成为研究人类的发育过程的优良模型。这些特性使斑马鱼在一些应用上明显优于其他实验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胚胎一般在体内发育,无法对其进行实时跟踪观察雾岛翔子。
斑马鱼的体型很小,易于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它们的养殖模式可以比较容易进行复制,这也是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使用斑马鱼进行研究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2、斑马鱼的科研应用
斑马鱼的优势出众,是全球众多模式生物中发展最快的,增长速度甚至赶超小鼠,以斑马鱼为工具进行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Stewart et al., 2014; Xiong et al., 2018)。
斑马鱼胚胎获取十分容易,针对胚胎的基因操作技术发展较为成熟,通过注射DNA,引入外源基因或标记基因在体内表达,或采用特异性启动子实现在胚胎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日益强大且完善的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 CRISPR/cas9 技术的出现帅之校草 ,使得在斑马鱼基因组上实现定点敲除或编辑成为可能。
中国引入斑马鱼研究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到了 2000 年,斑马鱼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胚胎发育研究,且一度成为斑马鱼研究增长的热点,并逐渐在其他学科得到推广。近年来,斑马鱼在国内的应用更多地偏重于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毒理学,环境科学和海洋淡水生物学等学科。相对而言,在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群体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壮大(Xie et al., 2015)。
斑马鱼在科学界近 40 年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产生了一大批优质的品系资源,包括野生品系,突变品系和转基因品系。特异组织细胞表达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品系,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医学、环境毒理学和水产育种学等研究领域。
从 2000 年开始,斑马鱼转基因模型在药物筛选方面逐渐得到了较广的应用,斑马鱼体型小,产卵量大,其胚胎可以模拟体内互作环境并可直接暴露于包含小分子化合物的溶液中,故可方便地使用96孔板同时进行上千种小分子化合物的药效筛选。斑马鱼胚胎在体外发育,发育快,早期是透明的,便于对胚胎发育过程中表型的改变进行实时监测,十分有利于开展高通量高内涵的药物筛选。通过胚胎的死亡率和孵化率的统计,胚胎发育过程中器官大小和形状的改变监测,心脏缺陷所致心率变化的监测,行为学检测和荧光标记检测等安小乔,来评估小分子化合物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在血管生成和抗癌药物筛选的工作中,应用得较多的是一些血管特异表达的转基因品系,还有一些是特定器官表达荧光的品系,可以用于跟踪纳米级药物递送系统,或者是测试药物对器官的功效(Kessler et al.,2015)。比较熟知的一个应用典范是 Tg (BMP4:EGFP)转基因品系,其心肌细胞被绿色荧光标记,该品系常被用于心脏毒性药物的临床前功能筛选(Lee et al., 2017)。结合先进的成像工具,还可以使用斑马鱼跳动的心脏的假动力学 3D 图像来分析药物递送后心脏功能的变化(Grunow et al., 2015)。对于其他的器官模型,这些方法同样适用。
在组织再生研究方面,科学家利用斑马鱼模型获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成果。目前已知的斑马鱼可以快速修复的器官有尾鳍,视网膜,肝脏,纤毛细胞,部分心脏和大脑等。斑马鱼胚胎的心脏在激光损伤后 24 小时后可以再生,并恢复心脏功能,再生能力十分惊人(Matrone et al., 2017)。科学家利用斑马鱼组织再生模型进行药物筛选时发现王婉珈,传统中药成分丹参酮 IIa (Tanshinone IIa)在不影响中性粒细胞在损伤部位的聚集的情况下,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和反向转移,从而有效减少炎症的发生(Robertson et al., 2014)。
早期的自然突变品系的鉴定筛选,大规模 ENU 诱变,以及近年来大热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出现等,斑马鱼的突变品系资源日渐丰富。斑马鱼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拥有较高的相似性,同为脊椎动物,发育模式有较高的相似性,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有82%可以在斑马鱼基因组上找到同源基因,故可利用斑马鱼构建丰富的人类疾病模型。斑马鱼的基因组目前已经发现了 26,000 多个蛋白编码基因,这是已测序脊椎动物中数目最多的(Howeet al., 2013)。大约38%的蛋白编码基因已经通过各种突变方法和功能研究确定其在斑马鱼中的作用(Kettleborough et al., 2013)。在斑马鱼基因组中引入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如 P53、APC、PTEN、BRAF 等的人类致病突变,就有可能得到类似症状的疾病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可为人类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案带来新的曙光。目前的斑马鱼模型主要可以分为遗传发育类疾病模型、癌症模型、心血管与血液发生类模型、感染与免疫相关模型、肌肉与骨骼相关模型、组织再生类模型和神经系统模型等。例如,黑色素瘤是皮肤癌的高致死原因之一,皮肤、粘膜或内脏等器官中的黑色素细胞发生恶变,最常见的内部诱因是癌基因 BRAF 基因的突变所致。在斑马鱼中引入人类致病突变 BRAF V600E,可引发黑色素瘤表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药物筛选,来氟米特(leflunomide)在 2000 多个药物中脱颖而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黑色素瘤的发生(White etal.,2011)。斑马鱼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与人类相似的信号传导途径,多种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在斑马鱼建立对应的疾病模型,如斑马鱼中的独眼针头表型对应人类的无脑症,利用斑马鱼进行研究确定是由CFC1 基因突变造成的(Bamford et al., 2000)。
3、斑马鱼标准化研究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建设
实验动物资源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的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全球范围内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佼佼者是美国,美国 NIH 支持建立了国家级的实验动物资源保存和技术服务机构,共有36个中心和资源库,保存了 200 多个实验动物物种,占全球总物种的 60%。我国目前仅保存有 13 个物种的实验动物,从20 世纪 90 年代起,实验动物的质量标准化被提上日程。实验动物的质量标准化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动物应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斑马鱼相关研究在国内发展势态良好,但目前斑马鱼仅有地方标准可以遵循。
CZRC 于 2012 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经过 6 年时间的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全球三 大斑马鱼资源库之一。通过资源交换、引进和自主创建等方式,CZRC 保存的斑马鱼品系超过 1400 个,其中有超过 200 个突变和转基因品系是由 CZRC 自主创建。除了品系资源,CZRC 还保藏有 2000 多个 DNA 探针、150个质粒、61 个斑马鱼抗体和 2 个斑马鱼细胞系等相关资源。所有的资源信息均可以在中心网站进行查询 (http://zfish.cn)。CZRC的建立在我国斑马鱼学界中架构起良性沟通的渠道,有力地促进斑马鱼品系资源的标准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服务,为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技术服务。我国的斑马 鱼的质量标准化将主要从存量优化,增量建设和共享服务这三个方面着手,旨在促进斑马鱼在我国研究与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的规范化。
3.1 存量优化
国内的斑马鱼研究正在高速发展阶段,研究体量在逐年增加,由本世纪初的不足 2%迅速发展到 2017 年的23%,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斑马鱼研究大国(Xie et al., 2015)。一方面,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系和新资源在中国斑马鱼学界不断产出,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对相关研究资源、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斑马鱼品系的安全保藏和便利分享,必然即是领域内研究者的迫切需求,CZRC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斑马鱼资源平台,自然承担起双方面的工作,承接起中国斑马鱼学界沟通桥梁的重任。此外放眼全球,在国际斑马鱼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起步早,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在斑马鱼中启动的大规模诱变筛选工作修仙童养媳,研究人员已构建了数万种遗传突变和转基因斑马鱼品系,这些品系大部分都保存在美国的国际斑马鱼资源中心和德国的欧洲斑马鱼资源中心。这其中包含有众多的重要的动物模型,但是目前活体动物进出口程序十分复杂,获取知识产权授权困难重重,故大多数品系都不能为国内研究者所用。CZRC致力于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优良斑马鱼相关资源,目前已经和 ZIRC 建立正式合作,将有计划地从 ZIRC 批量引进斑马鱼品系(Xiong et al., 2018)。
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与发展,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如种群动态特征,遗传检测,种群性别比例变化规律,生长模式,生理生化指标王赞策,繁殖启动时间,肠道寄生生物指标等已陆续测定。2015年,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等单位开展合作,研制斑马鱼遗传、营养、环境、病原等质量控制的国家标准。斑马鱼研究在我国日渐普及,制订其质量控制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将对斑马鱼质量控制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3.1.1 遗传质量控制
斑马鱼采取的是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的发育模式,繁殖用种鱼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较完整的资料(包括品系名称、传代代数、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等)钢铁小子。
在 CZRC,野生型斑马鱼品系采用封闭群的传代方式,至少使用 25 对及以上的亲本种鱼,这样可以保证了生物特性的多样性,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基因的稳定,避免近亲交配常出现的种质退化现象。对于一般的实验室,建议引种种鱼数不得少于 25 对,种鱼应来自于基础封闭群。
CZRC 也曾针对两种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品系,AB 和 TU,筛选并选取了 20 个微卫星位点,应用部分筛选的微卫星位点成功地对这两种品系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
3.1.2 病原学等级及监测
针对斑马鱼的病原监测不仅要监测和消除养殖设备和水环境的潜在病原体,还有外来品系的隔离检疫管理。监测的重点主要有品系鱼的来源,水环境的指标,饲养管理规范,实验操作规范,斑马鱼日常观察等。对于已存在或潜在的鱼林贤顺病,应及时处理,分离异常表现斑马鱼,隔离观察、改善水环境指标勘十郎,详细记录异常情况及其变化情况。不管是非感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均会对斑马鱼的健康造成危害,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常常可形成大面积的爆发性感染,需要严加防范。
按照病原,斑马鱼的主要感染性疾病可以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肖志军事件,真菌和藻类引起的疾病和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斑马鱼鱼病应以预防为主,关键在于日常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饲养管理和实验操作(Liu et al.,2016)。对于引进的外来品系,采取隔离检疫和消毒措施,引进的活体先进行健康检查,隔离饲养期间(一般为2 周)相关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品系,可进行传代并将胚胎消毒后转移至主养殖系统中瞿天临,用于生产和相关研究,尽量减少其携带和传播病原的风险。
日常管理中,应制定良好的饲养操作与日常管理规范,减少鱼病的发生,保证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杜绝种质污染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排除常见的人类共患病病原,以保障实验动物管理和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排除对鱼类危害大的病原标新立异造句,以保障斑马鱼培育工作和实验的正常进行。排除对实验结果具潜在干扰的主要病原如支原体等,以确保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1.3 饲料
不同发育时期的幼鱼或成鱼应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合适口径的活体或颗粒饵料进行投喂。幼鱼早期的喂养与管理方式对成活率有重大影响。刚孵出的幼鱼口裂小,喜好摄食活饵,开口饵料一般可选用草履虫、轮虫、人工饲料等小口径饵料。人工饲料不便于水质管理,轮虫等活饵容易寄生病原体,故最常用的是草履虫。
半月龄左右的幼鱼可以开始摄食卤虫幼虫或大口径颗粒饲料。活体饵料与颗粒饵料相比,由于幼鱼的视觉系统与消化系统逐步发育的缘故,前者营养全面,适口性高,可大幅提高幼鱼的存活率,如果能同时辅以颗粒饲料,补充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以进一步提高幼鱼的存活率。
3.1.4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养殖水环境的水质控制,水质因素主要有水温、溶解氧、非离子氨、亚硝酸态氮、pH、硬度等,其中水温、溶解氧、氨氮值等与养殖过程管理关系较大。斑马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28.5℃,在20℃~28℃温度区间可以正常生长,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容易生病或出现死亡。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呼吸,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和消化活动而影响生长发育。通过空气压缩机使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或采取循环水体来增加溶氧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水中有机物质的分解,有利于水质改善。氨氮主要来源于鱼类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等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对鱼类有害,可对其鳃部表皮细胞造成损害,严重的会使其丧失免疫力,引发感染。养殖水体需要及时排污,可有效降低氨氮值。水质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循环养殖系统的日常管理。
其次是设施环境,循环养殖系统的材质和设备陈设安排等都应按斑马鱼的体型和生活习性而尽量优化。设施所处空间要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排污排水设施齐全,配备照明设备和加温系统,配备增氧和过滤系统。主要的水质参数应配备相应的探头进行实时监测,强大而有效率的配套设施是水质稳定的重要支持。 CZRC在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参考了国际和国内的斑马鱼研究同行的平台,建立了安全规范的斑马鱼养殖和健康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效的基因操作平台和稳定高效的精子冻存平台。CZRC 占地600平米,由一流标准的斑马鱼资源保藏区和遗传学实验室组成。其中,资源保藏区包括主鱼房、外来鱼隔离房、育苗室、显微注射室和精子超低温保藏室等功能区域。主养鱼房面积为 350 平米,最大养殖容量超过 20 万尾成年斑马鱼(Li KY, 2014)。在已保存的1400多种斑马鱼品系中,有约400种以活体形式养殖在鱼房内,有1200多种已通过超低温精子冻存的方式进行保藏。2015 年着手建立斑马鱼精子冻存库系统,配备有 2 个大型液氮储藏罐,可容纳 5 万管以上的精子冻存样本,现有冻存精子样品超过10000管,平均复苏受精率54%,最好的纪录超过90%,精子样品复苏受精率达到全球最佳水平。
CZRC 的斑马鱼品系资源主要来源依次为收集整理国内学者创制的斑马鱼品系,CZRC 自主创制斑马鱼品系,以及由海外实验室和资源中心引进。这三种来源的斑马鱼品系占全部保藏资源的比例依次为 55%,30%和 15%,整体上超过80%的品系资源是由中国的斑马鱼实验室独立创制后提交保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为 CZRC 所独有。2018 年,我国斑马鱼研究相关实验室已超过 500 家,为了有效收集这些实验室自主创制的斑马鱼相关资源,CZRC每年都会对集中调研中国斑马鱼学界的论文发表情况,收集已发表论文的斑马鱼相关新资源的信息,力求争取整合这些新资源到 CZRC,并在斑马鱼研究领域共享。
3.2 增量建设
在斑马鱼品系资源增量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重视掌握和研究最新的斑马鱼品系开发技术,积极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系资源,尤其是可以作为疾病模型和研究新工具的基因突变品系和转基因品系。 在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斑马鱼品系和基因资源集中储备在位于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国际斑马鱼资源中心(Zebrafish International Resource Center,简称 ZIRC),由于接管了欧美数家研究机构进行的大规模基因组诱变项目的成果,其保藏斑马鱼品系数量已超过 3 万种。与之相类似,位于德国的欧洲斑马鱼资源中心(European Zebrafish Resource Center,简称 EZRC)也已保藏各类斑马鱼品系 2 万多种。CZRC 保藏的斑马鱼品系资源在短短 6 年时间里从 200 多种增加到 1400 多种也主要得益于 2013 年启动的斑马鱼 1 号染色体全基因敲除计划(简称 ZKO 计划)。ZKO 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单位的 38 家实验室共同参与,历时近 3 年,本项目共计构建特异性的斑马鱼突变品系 714 个,全部品系信息都在 CZRC 网站和国际斑马鱼信息中心数据库公开。项目产生品系全部保藏在 CZRC 斑马鱼精子冻存库中,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公开(http://www.zfish. cn/TargetList.aspx)。这是我国斑马鱼学界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系统诱变筛选,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已取得了全球性的关注和影响力。
CZRC 在发展初期建立了基于 TALEN 技术的基因敲除平台和基于CRISPR/Cas9 技术的基因敲除平台,以及基于Tol2的转基因操作平台。随后结合斑马鱼原始生殖细胞操作技术,分别建立了高效、特异的斑马鱼原始生殖细胞转基因操作平台和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斑马鱼原始生殖细胞基因敲除平台。这两个平台中,外源DNA 或 mRNA 偏好作用于生殖细胞,整合外源基因或被打靶编辑,故可相对更快速地筛选出具有可遗传性状的子代。截止目前李刚评话,CZRC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成功地自主创制了超过 200 个基因突变品系和转基因品系。CZRC 将持续为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特异性品系构建服务,在未来 2 年,CZRC将进一步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类疾病模型,并建设高通量斑马鱼药物筛选平台。建成后,该平台将可服务于环境监测、药物药效评估、新药筛选和各种斑马鱼行为学研究的科研和应用领域。
3.3 共享服务
斑马鱼品系资源的持续扩容优化和便于分享,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斑马鱼研究的深化发展,CZRC在中国斑马鱼学界负责起品系收集和共享,信息沟通的重任。相比于美国的 ZIRC 和欧洲的 EZRC 两大斑马鱼资源平台,CZRC具有特殊的技术服务优势,除了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标准的斑马鱼品系资源,还可以为斑马鱼研究者提供 品系构建、技术培训、信息共享、科研及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了斑马鱼相关养殖和研究新技术等在国内斑马鱼学界的信息共享。
CZRC 自成立以来为全国29个省区市180多家机构提供各类斑马鱼相关资源服务800多批次。此外,为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和瑞士等国家的16家机构提供资源26批次。提供的品系要求符合实验动物标准,遗传背景清晰,资料信息齐全。品系资源运输也是严格遵照活体运输规范执行,保证容器的安全,保持水温的 相对恒定,控制容器的氧气含量,选择最快捷的运输方式,以确保活体品系的健康安全送达。CZRC的服务获得了国内外研究同行的高度认可,截至目前丁佳慧,由 CZRC 提供品系资源所发表的相关文献累计已超过 140 篇。
CZRC提供的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构建特异性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品系、举办全国性斑马鱼技术培训班、斑马鱼养殖技术咨询、斑马鱼鱼病咨询等。2013 年以来总共提供品系构建服务 40 余次,构建了 70多个特异性转基因或基因突变品系,为一线科研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培训班采用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 方式,现已举办 8 期,参训学员 200 多人次,培训专题包括斑马鱼鱼房建设和健康养殖、原位杂交、显微注射、精子冻存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等斑马鱼实验技术。CZRC从建立开始即努力为斑马鱼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斑马 鱼养殖健康和鱼病等咨询服务,介绍科学的养殖参数和养殖要点,及常见鱼病预防和处理措施等。CZRC希望通过这种咨询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房管理人员的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加强国内斑马鱼鱼房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CZRC在学术服务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每两年举办“中国斑马鱼 PI 大会”,成为领域内资深科学家交流的重要平台。2016 年 9 月,CZRC参与筹建的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正式成立, 学会将依据斑马 鱼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发展趋势,开展相关工作。从 2017 年开始建设“中国斑马鱼信息中心”平台(www.zfin.cn)。
该平台将涵盖中国斑马鱼学会网站、学界信息人员交流平台、斑马鱼品系资源管理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功能。 CZRC力求能为中国斑马鱼研究领域各类资源信息保藏、交流和共享提供有力的支持。
CZRC将利用自身优势,持续扩大斑马鱼相关资源的收集、保藏和分享规模。首先 CZRC 拥有全球最佳水平的斑马鱼精子冻存保藏系统,可利用此系统为全国的斑马鱼学界提供品系冻存支持并同时收集我国研究者创制 的品系资源。其次,CZRC有全国最丰富的斑马鱼基因编辑及转基因技术经验,不仅可为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提 供特异性品系构建服务,还将持续自主创制服务于最新科研方向的各类斑马鱼品系及模型。第三,CZRC正在 建设的“中国斑马鱼信息中心”系统,将不仅实现更便捷的网上资源服务流程,同时还将为中国的斑马鱼学界 提供学科内资讯、人员情况、科研交流及斑马鱼品系管理方面的网络共享服务。
参考文献详见: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简报 2018年第53期
本文来源: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简报 2018年第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