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剧组招聘新化道教创始人曾如寿探究与传奇-新化万人老乡群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7-13 193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新化道教创始人曾如寿探究与传奇-新化万人老乡群
一、简述新化曾氏源启
新化曾氏始迁祖泰谕公,生于后周显德已未(公元959)年三月十六日午时,宋太宗至道年间任大理寺评事。因直言忤当道,宋真宗咸平元年戊戍(公元998)年由江右(今江西)泰和县梅子陂早禾渡徙湖广梅城(今湖南新化)横阳山苦竹坪月塘。来时携三子二女,一婿,二孙,三夫人,一儿媳共十二口,大女婿伍昌隆同为大理寺评事。泰谕公为什么弃官出走,千里迢迢来到新化呢?因为他得罪了当道,是躲难而出走,当时新化尚未开发立县,新化立县是公元1073年,尚早76年,是宋朝的边疆之地,朝廷因鞭长莫及难于管控;苦竹坪月塘隔鹅塘只有五里之遥,陈公百万于南唐朝在鹅塘立寨戊边杨明学,后晋、后汉,后周至北宋仍留置当地,陈百万公也是泰和人氏,与曾家不仅是老乡而且属世交,故泰谕公到新化后不久便攀亲于陈百万,将小女桂娥嫁与伯万公后裔陈仲才为妻,故史称“曾、伍、陈三老表”,从此患难与共,据谱书记载:三姓不得诉讼只爱西经。时新化尚未王化,为梅山蛮峒,宗教信仰是统治势力王一彤qq,泰谕公为镇邪立威,故派小儿延寿公前往文斤山(在新邵县巨口铺镇文斤村)学道,后又赴江西芜州龙虎山学道八年。延寿公生于宋雍熙甲申年(公元984)三月十三日,来新化时只有十四岁,学成归来后,创立“玉虚宫”道教会,收徒兴教,是新化道教创始人,文斤山三修宗谱中载有:“王桂林衍派三房,邓元寿、李志真、曾如寿……如寿返俗行教剧组招聘,父子相继,辟玉虚宫”,无可置疑“如寿”是道号,如寿公就是延寿公。
二、延寿公是新化道教的创始人,而且世代相传
曾氏老族谱中的曾君十四郎的诰文、师道中的科本、与口口相传的曾君十四郎的诰文,都有:“习传延寿元皇教,又在芜州拜老君”。曾君十四郎是我之四十九世祖仲纶公,是延寿公的孙子。延寿公生子四,文福、文禄、文道、文逵,文禄公生子仲纶公。仲纶公生于宋仁宗天圣癸亥(公元1023)年四月十一日午时,比祖父延寿公少39岁,字王言董丽范,宋举秀才,聪慧优秀,学艺有成,在师道中很有名气,曾君十四郎在新化、隆回、新邵、冷水江等县市的很大部分居民家中被尊为家主或地主菩萨舞出我天地。在延寿公发祥地维山及其附近,随处都有师道坛,如林屋的钟祥阁、四都碧云山阁、喜鹊庵阁、横溪万灵雷坛、官庄翻棺雷坛、杉木桥万灵雷坛、芦家桥宏公雷坛、还有藕塘冲3个坛、饮马岗1个坛、铜锣滩1个坛,足以说明道教世代相传。

上梅镇玉虚宫社区
三、曾氏后裔中没有名“如寿”者
新化曾氏皆为泰谕公一脉所传,笔者查遍《新化曾氏泰谕公裔通谱》,泰谕公是宗圣曾参46世嗣孙,从上至下查至63世宏字派,即46世1人,47世3人,艾婷婷48世15人,49世24人,50世37人,51世64人,52世33人,53世39人,54世46人,55世63人,56世84人,57世139人颜亚涛,58世208人杨函数,59世297人,60世432人,61世534人,62世540人,63世1006人,共计3965人,从北宋初年到明末止,四百余年并无名“如寿”的人。可以认定:“如寿”是延寿公在教中的道号,如寿就是延寿。

民国时新化道教会员证
四、后世教会徒众举行隆重纪念“如寿”老祖师活动的迄止日,恰与延寿公的生日相符
族谱记载,泰谕公生三子,延襁公居古塘,延福公居窝山,延寿公居珂溪(今维山)。延寿公重阳日赴古塘探望兄嫂,走至古塘地界见一池塘中有一老妇在洗衣服,就上前询问:“婶娘,古塘在何处!”老妇抬头一看,原来是老三来到。所以至今古塘流传:“踩到古塘问古塘,看到嫂子喊婶娘”的民谚。兄弟叔侄相见甚欢,延寿公突然逝世原阳k5哥,旧谱原话为“公性最友爱戴韩安妮,年七十有六,重阳日往古塘省长兄,谈笑坐逝,即葬雷王殿左”。古塘、六竹等地尊延寿公为家主或地主菩萨,当地群众讲延寿公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笔者于2015年7月6日走访新化道教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居住在古塘的秦国荣老师傅,秦老回忆说:“旧时新化道教司素有规约:每年会众人等每人交光洋一元,定农历三月初三起会被迫谈恋爱,举行连续十日的纪念典礼,十三日往古塘雷王殿祭拜祖师陵墓越空行者。”后因曾姓怕引起坟山纠纷,阻止前往雷王殿坟山,道教司便在上田购地筑墓冢,墓前立的“曾公如寿之墓”墓碑,继续祭拜。”从秦老的回忆足以说明上田的墓冢是雷王殿延寿公墓的象征冢,如寿就是延寿。再有道教司所定每年三月三日至十三日为举行纪念如寿祖师爷日的活动,恰与延寿公生日相符,公生于宋雍熙甲申(公元984)年三月十三日,后世道众纪念祖师爷如寿的最后仪式就是拜墓,日子就定在延寿公的诞辰日,拜墓就是祭拜延寿公的陵墓。
再者,从墓型和师道主持临终圆寂坐式看:延寿公的墓为七层石塔型墓冢(如题题),而新化本土俗人等的墓葬形制长方形土塚或石砌坟茔。延寿公是“谈笑坐逝,”新化师道掌坛师等逝世后均要搬至堂屋中央座椅上端坐后,再做追荐法事,显然是仿照其祖师爷如寿“坐逝”的形态而为,正好说明如寿即延寿。

遗存的玉虚缸
五、新化傩戏渊源于江西芜州地区傩戏系统,其引传者应是如寿即延寿。
中国傩学会秘书长巫允明先生对梅山傩戏经考察对比后指出,新化傩戏渊源于江西芜州地区傩戏系统。足可推断这是延寿公在芜州龙虎山学道时所沿袭带回之故,而且延寿公还在正统的道教法事程序中揉和了当时梅山地区巫教的种种法事,形成了新化地区师道教义的个性差异和特色。

新化玉虚宫遗址
六、道教会及其观、阁设施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据史书记载,新化“玉虚宫”道教司的殿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延寿公的有生之年在北宋前期,相距三百余年,似有蛮大的时空差距。但笔者认为是先有延寿公创立的“玉虚宫”道教会培养了六房弟子:即大房李公绍珍,二房汪公绍瑄,三房曾公绍琮,四房王公绍琼,五房屈公绍玲刘乐飞,六房殷公绍琳,历经数百年十多代徒众的发展壮大,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后才以祖会“玉虚宫”命名所筑殿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新化道教创始人曾如寿就是曾延寿,新化曾氏第四十七世曾延寿就是曾如寿倪淙岩,如寿乃延寿的道名,独此一人,无可替代,毋庸置疑,有据可稽,有习相沿,史迹班班,道义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