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许秋汉风光览胜|天开图画福清湾-文化闽都

全部文章 admin 2020-09-06 39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风光览胜|天开图画福清湾-文化闽都

在福清海口镇东卫城西门残墙旁的七星岩上,有一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凤林寺,背依天峰塔,面朝福清湾,许秋汉内有一古碑,字迹已漫漶不清,经辨认有赞美福清湾的文字:“镇之西关内,不数武翼然鹄立者,凤林寺也。地踞七星之胜,峰峦叠嶂,气象万千。寺之后有浮屠,云霄直上;寺之前为雉堞,形胜巍峨。外而远屿浮青,长江万顷,洵与王子安《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之句近是……龙江一派,渔舟月棹。远望焉,仿佛倒影画图……”

龙江桥前 一湾银浪映晨光
通江门外 两岸翠微沐晴岚
波澜壮阔的福清湾位于福州市东南部,外宽内狭,因深入福清市境而得名。外围通过屿头岛、吉钓岛、东壁岛与海坛海峡相通,为福清母亲河龙江的出海口。福清湾北岸为山地,石崖陡峭,溪涧汇集,流泉飞瀑,特别是首溪龙湫最为壮观,山地的绝顶是与长乐交界的大姆山高山草场,风光旖旎。南岸为龙高半岛,以台地(岗地)为主,这里是林则徐的故乡,他的一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深刻,似乎是对壮美的福清湾的神韵写照。西岸湾顶有一条称“龙山”的山脉,蜿蜒起伏直插大海,当年海岸线呈“M”形,现两侧已冲积为田园。海湾四周的山体在海洋性气候影响下,球状风化,形成奇特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福清湾很早就有先民在此渔猎,在海湾西北角的首溪村鹿角山上,有巨岩形如鹿角,据《闽书》等志书记载,石上有“仙篆”,人莫能识。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凤林寺,被认为是福清最早的寺院。唐、宋之际,这里已有驻军,设立巡检司并建盐场,随着航运、渔业、商贸、文化的发展,福清湾欣欣向荣,一片歌舞升平。同时,由于佛教的兴盛,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禅师道懋在海口瑞峰建七层宝塔,此山因建塔耸角,形如麒麟,又名麟山,可惜宝塔倒圮于民国二年(1913),仅遗留成块的佛像构件。明代,除在龙山之麓设立卫城外,为抗倭,还在海口建民城,时光荏苒,通江门依然屹立在龙江之畔。
数千年前,福清湾的湾顶曾深入内陆,直抵县城的天宝陂,在城关的龙首桥一带与海口的网山处因山峦夹峙,形成一个形如葫芦的琵琶洋。如今琵琶洋泥沙淤积,河曲发育,澄江如练。北宋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僧人惠图、守恩发下宏愿,决意在海口建跨海石梁,以代舟楫横渡渤澥,原计划按堪舆家提议建在龟山之麓与青屿之间,以扼海口门户,无奈水深难就,遂移于上游水浅之处。经三年填石作基,潮落而石犹未出,身心俱疲。忽一日见鸟立水面,僧人知事已济,高喧佛号,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及僧人妙觉等人继续募缘建造,前后历时10年,于宋宣和六年(1124)告竣,多达42孔,是福州最长的宋桥。桥初名“螺江”,后改“永平”,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林简肃公为促当地文运昌盛,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于是登科者接踵而出。在晨曦暮照里,龙江桥如长虹卧波,飞渡海口,潮涌浪激,蔚为壮观。桥南高矗2座实心七级六角镇桥佛塔,分列左右,塔高5米,有联曰“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历史上,石桥受台风、海啸、洪水的侵蚀,代有修葺。清代,有人在桥孔间挂网,利用潮汐捕鱼,多时达32孔,致桥震撼,动梁折礅。乡人以“自造桥之后,济人免溺,尤其末务,且潮压土涌,漾为沃壤,桥内一带良田数百顷,输课膳民。迨甲午岁,寇舰猖獗,得桥拦阻,附县居民,获免焚掠”为由告官,道出龙江桥的历史功用。龙江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海口著名诗人林亦之(1136-1185),其《网山集》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为我们留下不少当年福清湾渔民生活情景,如“风涛生长处,土地属东隅。树树悬渔网,村村叫鹧鸪。酒旗孤屿见,书卷一山无。欲趁鸡豚社,深惭身业儒。”明代《闽都记》作者王应山到访福清湾时,曾留诗曰:“神州环海浩无穷,潮满清秋处处同。盈缩百川常应月,去来万斛总因风。银山雪屋弥天际,员峤方壶控日东。安得溟鹏能借翼,与君同访羽仙宫。”清乾隆《福清县志》“玉融十二景”之一的“龙江月棹”,更为我们描绘了海口的繁华与月夜下的美景:“龙江汇县西北流,沿海口城朝宗大海,贾艘停泊,樯杆森布,渔舠溯潮汐往来如织。登高眺望,历可指数,及平夜静波恬,月印江心,乘小舟鼓棹中流,金波荡漾,仰视麟山浮屠矗空,山寺夜钟声渡江水,双桥横影宛如落虹。扣舷咏青莲之句与渔歌互答,此时此景复何羡眺月洞庭,作云边觅酒想耶。”

石雕弥勒 笑坐瑞岩称仙窟
岩凿观音 喜望海口号乐土
瑞岩山,是福清湾著名的旅游胜地,山上奇岩林立,洞壑相连,摩崖石刻众多。早在宋代,就有驻军官员与文人墨客杖履登陟,攀岩端,揽翠微,俯沧海,观樯橹,汲泉烹茶,吟诗作赋。元初,龙江鹾司长孛罗天章与瑞岩山颇有夙缘,曾数度登临瑞岩,震撼于眼前的山海美景,在瑞岩镌刻“天开图画”,并积极开发瑞岩山,建圣寿殿(后改为瑞岩寺)与观景亭12座。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平倭时,驻军瑞岩山,亦大力开发瑞岩山,将山上景观分为前岩与后岩。瑞岩上还有明万历辛亥年(1611)摹刻的万历皇帝手书“名山洞府”。登瑞岩,远眺福清湾,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岩后有石亭,亭下为“童子拜观音”神龛,观音为男相,形态端庄,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枝,眼观海门,颔首称善。岩旁还立有一经幢,刻有“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梵文,其造型为福州所特有。
 
 
瑞岩山有一尊全国最大的“布袋和尚”石像,凿于元至正年间,据说为吕伯恭所创,其艺术性举世罕见,为古代中国石雕瑰宝。明欧应昌《瑞岩山志》载:“石佛为弥勒坐身,乃一天然巨石,高三丈许,宛然庄严色相,加以椎琢之功,浑朴精工,果洞天福地所希遘者。唐时,水部郎中陈灿厌禄归隐其间,号为弥勒小隐岩。”佛像身宽体胖,满脸微笑,宽额肥颐,双耳垂肩,袒胸露乳,大腹便便,其高6.8米、宽8.9米、厚8米。右手抚腹,枕于一硕大的布袋上,左手倚腿持一串珠,足着草履,鞋带绕踝。宽大的僧衣,打节的布袋,纹理飘逸。神奇的是弥勒佛身上还有3尊小沙弥,相互顾盼,似在谈经论法,十分传神。戚继光将军曾集众宾,坐于弥勒石佛肩、乳、手腕、足膝之上,分韵赋诗,间以歌儿,成一时佳话。

拱辰山高 龙卧寺上松涛扬
东壁岛横 九使宫下潮音起
从瑞岩山山门东望,有一金字塔形山峰,巍峨屹立在福清湾北岸,山峰状如牛角而北拱,故名拱辰山,俗呼牛角山。拱辰山为花岗岩石蛋地貌,山上巨石如鼓似珠,漫山遍野,有多条山脊向海岸延伸,如龙卧山、涌泉山等。在城头镇湖美村的龙卧山下,有龙卧禅寺深藏在山谷里,梵音阵阵,磬鼓常鸣。寺旁是绿油油的田野,山溪流淌而过,溪的上游,在通往南斜村的月岭古道旁,有石塔身披残阳,傲然挺立。寺的前方是狮头山,蹲踞守护着这片佛门圣地。明大学士叶向高为龙卧禅寺题联“山盘沧海龙名寺,境入珠林石是莲”。寺始建于宋乾道三年(1167),诗人林亦之曾多次游历,有《丁亥九月十六夜偕李监仓宿龙卧山中听雨看月》诗:“相唤此山来,狂风吹我衣。把酒桂花下,山云片段飞。掩门雨初滴,开门月还上。倚树看月明,半山闻雨响。人间有佳景,诗句颇发越。何曾似今夕,听雨还看月。”据说龙卧禅寺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宋代有位叫“子郊”的住持,常遇一位须眉苍古的老者,从离寺不远的龙潭,蹒跚来寺游玩。子郊以礼待之,常延入禅房对弈。一次,老者与子郊弈棋旬余,倦卧禅房。子郊掩门而出,守候多时,不见老者出门。不得已推门窥视,只见一青龙盘于棋桌之旁,正惊惶之际,电闪雷鸣,狂风呼啸,顿时青龙破窗腾空而去,故而以“龙卧”称其寺名。
离龙卧山不远的五龙村涌泉山,有一涧潭,潭上石壁深陷成“交椅”状,椅后携古篆“爱坐”二字,据地方志记载此为龙卧寺高僧子郊所勒,子郊当年常来此沐浴禅坐,心甚爱之,故题。涌泉山因出孝子而得名,以“涌泉大、小孝子”名闻遐迩,流芳千古。他们是五代十国时的林安与北宋时的林正华,林正华是林安的六代孙。据《八闽通志》载:“林安,福清人,事母至孝,母死,庐墓旁有石自裂而涌泉,闽王异之,以其庐为涌泉寺。”又载:“林正华,字君辅。至和中入太学,后弃归养母。母卒,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已而蔬食,日诵释氏书。越二年,卜葬于涌泉山,凿石营圹,手胝足胼不少懈;既葬,庐于墓侧,寝苫枕块,号慕不已。俄而祥云滃,甘露降,乌鸟翔集,虎豹遁藏夏一可。乡人白于官,旌之。”涌泉山下涌泉寺原已荒芜,经过近年重建,美轮美奂。周围山峦拱卫,青山如屏,莲池似镜。五龙村有座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的桥塔,桥下两溪相汇,曾是古时港口,山溪之水来自南岭乡。南岭乡有宋朱熹所题“龙津”等奇石,还有福清著名古堡式民居——食菜厝,厝两侧拱形堡门匾额题有“松风”“竹雨”,意境高远。
东壁岛位于福清湾东南部,有围垦海堤公路与龙高半岛相通,古称“瀛洲”,因其为长条形岛屿,又位于东营村之东,故被戚继光誉为海防的壁垒屏障,改称东壁岛。东壁岛近年来成为旅游热点,沿岸有沙滩浴场,还有奇特的海蚀岸礁。岛上的九使山,为花岗岩石蛋地貌,巨石相垒如阵,蔚为壮观,传说古时这里多有巨蟒潜伏。清道光年间,岛民于石阵中建起九使宫,供奉蟒蛇之神——九使、十使、十一使,以保佑渔民出海安全,很是灵验。今天游人仍须穿过深邃的叠石洞,方能到达巨石堆中的九使宫。九使山高踞海岛,伫立山顶,可以眺望海坛海峡,碧海蓝天,岛礁相连。远处海滨村山顶上有块悬空的风动石,摇摇欲坠,令人叹为观止。回望福清湾,沙洲在海浪轻拂下,波光粼粼,湿地上珍禽飞翔,新兴的城市笼罩在斜阳里,霞光万道,流金溢彩。

原载:福州晚报
编辑:叶繁
审核:林根
邮箱:2120759758@qq.com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