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利特马宁朝鲜历史(三)-时政国关分析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4-29 479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朝鲜历史(三)-时政国关分析
辽丽战争
高丽太祖天授八年(公元9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兴兵灭亡渤海国,并以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在渤海故地建立了“东丹国”。到公元928年,由于契丹用兵中原的需要和渤海遗民的不断反抗,“东丹国”被迁移到了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成了无人过问的空地。渤海的灭亡,使高丽与契丹的关系迅速紧张,契丹与后百济的盟约更使王建不能不有所防范。高丽太祖王建对渤海故土被契丹所占不满,吸纳渤海遗民并积极向北扩张,将统治范围扩大到鸭绿江下游东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丽开始主动的吸纳渤海的遗民,自天授十一年(公元928年)三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起,渤海人便源源不断的涌入了高丽境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授十七年(公元934年)“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四年后“渤海人朴升以三千余户来投”,景宗献和王四年(公元979年)“渤海人数万来投”。 于926年灭亡渤海国后,为了防止高丽与宋的联合抗辽,公元942年,契丹再次遣使高丽为修复国交做最后的努力,结果失败。于是卫岗天天订,高丽与契丹的关系彻底决裂。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为争夺鸭绿江以东的渤海国故地,高丽同契丹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张炘炀993年,80万契丹大军越过鸭绿江进攻高丽,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大军东征高丽,高丽君臣震动,除了诸边城军镇部署军力抵御外,特遣侍中朴良柔为上军使,内史侍郎徐熙为中军使,门下侍郎崔亮为下军使,帅三军出战,成宗王治亲征督战。公元993年(辽统和11年,宋淳化4年),当高丽大军进抵安北府时,辽军克蓬山郡,俘高丽先锋军使尹庶颜,高丽成宗王治遂遣侍中朴良柔奉表请罪求和。后高丽又遣中军使徐熙来朝,请赐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与高丽约定,高丽“奉辽正朔” 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辽则赐高丽女真故地。
1009年高丽发生政变,西京留守康肇杀死穆宗,拥立显宗为王新志甜文。新登王位的王询继续抗辽政策。契丹趁机以为穆宗报仇为由,发动40万大军,以皇弟齐王隆佑留守京师,北府宰相萧排押为都统,北面林牙僧奴为督监,东讨高丽。11月,辽军渡过鸭绿江,高丽则以康肇为行营都统使,李立与张延为副统使,率军30万迎战。康肇退保通州,分三营拒辽军。辽右皮室详稳耶律敌鲁率军出击,大败高丽军,康肇及李立被擒,不屈被杀。辽军又克郭州,肃州,饮马清川江。高丽王询上表乞降,圣宗听从耶律瑶质之见--“待其势屈力穷,纳之未晚”。辽军继续南下,连陷霍,贵,宁等州。大军直抵高丽都城开京,又遣乙禀攻西京(平壤)。显宗逃离皇城,避难平州。辽军入开城后,遭到高丽偷袭。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担心高丽反扑,辽撤退。辽圣宗以皇弟齐王隆佑为东京留守,并于鸭绿江夹江口筑来远城,以燕京骁猛,置两指挥,建城戍守,直属东京都统军使司辖下,强化对高丽的防御。此次辽圣宗亲自率领出征,虽然在战场上击败了高丽军队,但却无法统治高丽的土地。
公元1012年(辽开泰元年,宋大中祥符5年)3月,高丽遣蔡忠顺使辽,乞称臣如旧,而辽朝的回答是要高丽国王亲自赴辽,被拒绝后又要求高丽交出鸭绿江东岸的防御要地兴、铁、通、龙、龟、郭六州。次年6月辽圣宗遣中丞耶律资忠使高丽,索还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高丽拒之,并扣留资忠。谈判又一次破裂。辽遂于公元1014年命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率军讨伐高丽。辽军架桥于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攻之,未果;又兵围兴化城,不克。圣宗遂命北府宰相刘慎行为都统,枢密使耶律世良为副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督监,再率大军来伐。辽大败高丽,斩敌将郑神勇,高积余,克定远,兴化二城。又于郭州大破高丽军,斩首万余,俘获无数。大军直至南海,然此时耶律世良卒,辽军遂退。公元1017年(辽开泰6年,宋天禧元年)5月,辽命枢密使萧和卓为都统,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为副统,伐高丽,此役辽军大败。遂与次年十月,再命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副,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督监率军十万伐高丽。高丽以平章事姜邯赞为上元帅,大将军姜民瞻副之,率军二十八万八千三百迎战。姜邯赞伏重兵于兴化城,欲以逸待劳,一举歼灭辽军。但萧排押出其不意,迂回包抄,绕过兴化城,直趋开京。此举虽然达成战役上的突然性,然而由于辽军先天不足,攻城能力太差,面对高墙坚城的开京无能为力,乃大掠而还。辽军与姜邯赞所帅之高丽军在茶,陀二河遭遇,辽军诸将皆欲使高丽渡两河而后击之,都监耶律八哥独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此危道也,不若战于两河之间。”萧排押从之。及战,高丽以强弩夹射,相持未决,忽风雨自南来,旌旗北指,高丽兵乘势攻之,辽师大败。天云,右皮室二军溺毙者甚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战死(凭借此役姜邯赞成为朝鲜历史上与乙支文德,李舜臣并立的圣将)。此役辽军惨败,可作为得胜一方的高丽连年征战已元气大伤,无力亦无勇气再战。1019年辽遣郎君曷不吕等率诸部兵会大军同讨高丽,高丽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更于次年释放耶律资忠,答应了与宋断交并停止采用大中祥符九年改用的宋朝年号,高丽求和但并未放弃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于鸭绿江东南岸设保,定二州(今朝鲜平安道西北部),并以定远军,怀远军,保宁军戍守,加上来远城一改鸭绿江天险为高丽所制之局,以此二城控扼高丽。
曷懒甸之战
长白山三十部女真源于隋朝前的白山靺鞨。唐辽时,虽收纳一些南下的靺鞨一女真人,但该部主体没有多大变化现世修真。至辽代,这支女真人“分布在今我国延边地区,通化地区南部,图们江以南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北两道、两江道、慈江道,即咸兴平原地区一带”。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于辽〕,乞授爵秩”。同年,“女真酋长麻尸率三十姓部落子弟来〔高丽〕献土马” 。长白山三十部女真属于辽国“外十部”之一,辽国在这里设长白山女真国大王府。与此同时,与高丽也存在某些依附关系,高丽称之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部落联盟要统一曷懒甸的女真部落,“曷懒甸诸部尽欲来附”,这是民族发展中由分散变为一体的趋同运动。对此,高丽不安,“恐近于己而不利也,使人邀止之”,高丽则要向曷懒甸“拓土开边”,双方的冲突势难避免。穆宗四次遣使赴高丽交涉,均无结果。
高丽对女真进行武力干涉。1104年二月,林干等率兵由定州出关侵入曷懒甸,当即遭到女真联盟军的迎头痛击,女真军乘胜占领定州、宣德二城。林干等战败,损兵折将, 被迫罢官。高丽改派尹灌为东北面行营都统,再次率兵入侵曷懒甸,同样遭到女真军的顽强抗击。高丽军“陷没死伤者过半,势不能振,遂卑辞讲和,结盟而还”。
高丽虽然“讲和结盟”,但并无放弃占领曷懒甸的企图。高丽战败请和,乃缓兵之计,实则扩军备战,以图反扑。1107年,高丽任命尹瓘、吴延宠为正副元帅,率17万大军,号20万,由陆地、水面分五路对曷懒甸发动全面进击。由于是突然袭击,女真人没有准备,其酋长人先被诱杀,于是更加被动。随后分兵四路,大举进攻曷懒甸。尹罐亲自率军五万三千人出定州大和门,中军兵马使金汉忠率军三万六千七百人出安陆戍,左军兵马使文冠率军三万三千九百人出定州弘化门,右军兵马使金德珍率军四万三千八百人出宣德镇安海、拒防两戍之间,船兵别监梁惟辣等率船兵二千六百人出道鳞浦。是役斩女真军6000余人,俘虏1000余人,攻破村庄130余座。第二年,高丽在这一地区强筑咸州、英州、雄州、福州、吉州、公峻镇、通泰镇、崇宁镇、真阳镇九座城,大体相当于今朝鲜咸镜南道和两江道南端一带董智芝,准备长期固守。
辽干统八年(1108年、金康宗六年、高丽睿宗三年)正月下旬,斡赛率女真军抵达曷懒甸。首战于英州,再战于雄州。这年冬,斡赛重返前线, 继续利用斡鲁所筑九城,与高丽军周旋。翌年(1109年),女真军又全面反击,战斗愈益激烈,特别是困守吉州的高丽军,在女真军的长久围攻下,伤亡惨重,危在旦夕。五月,高丽派吴廷宠率军援救吉州,于公睑岭附近被女真军“遮路掩击” ,全军溃败,“ 将卒投甲散入,诸城陷没,死伤不可胜数” 。从此, 高丽军不堪再战, 被迫求和。塞斡领导的女真军与高丽军在曷懒甸展开一年多的争夺战,虽互有胜败,但高丽军败多胜少,消耗特大,高丽的交通线和通讯网常为设伏的女真军抄掠。其国内,因广泛征兵和连续战争而饥懂、疾疫,“边患窘迫,军民劳苦”,“军马疲毙”,上下骚然是其具体写照。1109年“高丽复请和”,康宗曰“事若酌中,则与之和。”在高丽王主持下,经百官会议研究,答应并履践女真的要求:撤离九城,归还亡民,退出所占故地…于是曷懒甸回归女真。1109年秋,高丽从曷懒甸撤军。高丽向北“拓地”维持时间不到二年,中朝东段边界又恢复了原有疆界。
李资谦的叛乱
李资谦出身于仁州李氏家族,是世代的外戚。他的门阀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而李资谦本人既是仁宗的外公又是他的岳父,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睿宗,另外还有一位女儿嫁给了仁宗。因为这样显赫的身份,李资谦垄断了大权,在朝廷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比拟。李资谦不但拥有崇高的爵禄,并且有武将为后援。武将拓俊京作为李资谦门阀的人物,是李资谦的坚强后盾。因为种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李资谦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甚至认为“十八子(李)为王”,企图废黜仁宗自立。仁宗不甘坐以待毙,暗中与近臣密谋铲除李资谦,但是遭到拓俊京的武力镇压,仁宗本人也被幽禁。李资谦与拓俊京之间本身存有矛盾,在以下克上的风潮中,李资谦也被拓俊京所推翻。
十二世纪后半期人民起义
12世纪初以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利特马宁田柴科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本来已拥有私田(功荫田柴)的王室、功臣和贵族,仍千方百计扩大私田和加强对农民的榨取,于是国家掌握的公田和收入越来越少,许多原属国家的良人农民沦为大地主的私民(佃农)或奴婢。结果,“田柴之科废而为私田,有权力者田连阡陌,标以山川,征租一岁或至再三”“良民尽入于巨室。”12世纪末,有材料记载:“在位者贪鄙,夺公私田兼有之,一家膏沃,弥州跨郡,使邦赋削而军士缺。”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从12世纪中期起到13世纪初,终于爆发高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国农民大起义。
1176年1月,忠清南道公州鸣鹤所农民,在亡伊、亡所伊领导下,攻占公州,揭开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亡伊自称“山行兵马使”,意思是老百姓的指挥官。“所”是贱民居住的地方,说明贱民是这次起义的主力。公州辖四郡八县。农民军占领公州,是对政府的沉重打击。2月,农民军打败政府派来进行镇压的3000精兵,声势大振。与此同时,全罗道、庆尚道也发生农民起义。面对南方声势浩大的起义,政府于6月宣布升鸣鹤所为“忠顺县”。这一招是想把贱民集体地变为良民,以诱骗起义者对政府“忠顺”。然而,农民军没有上当,继续战斗。到1177年4月,农民军先后攻占骊州、镇川、牙州等地,控制了忠清南北道和京畿道南部,直接威胁首都开京。农民军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和发扬革命精神。亡伊等大义凛然地揭露开京朝廷说:“既升我乡为县,又置守以安抚,旋复发兵来讨,收系我父母,其意安在?宁死于锋刃下,终不为降虏,必至王京然后已。”。7月,政府以谈判为名,背信弃义地诱捕亡伊、亡所伊,投入监狱雷浪声,起义军渐渐瓦解。
从1177年5月到第二年10月,有4支农民军活跃于平安南北道和慈江道一带,一度到达黄海北道和咸镜南道部分地区,总称为西北农民军。1177年5月,农民军攻占西京(平壤),击退政府军进攻。9月,农民军主动撤往妙香山建立根据地,编为前、中、后三军,各设“行首”(指挥员)和“指谕”(参谋),在清川江和大宁江流域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政府哀叹:“贼依阻山林,无定居,诸郡人又多为贼耳目,军中动静辄先知之。战始交,辄败北,士卒气沮,逗留不进。”政府三易主帅,围攻达一年多。后来,有些农民军领袖被收买,再加粮食困难,西北农民军失败。
1193年2月,孝心和金沙弥分别领导庆尚南北道农民举行起义。政府派将军带兵讨伐,屡遭挫败。次年2月,敌人诱骗金沙弥并加以杀害,4月,农民军在密城与敌人决战,不幸失利,被俘被害者7000余人。年底,孝心被捕,起义失败。1198年,开城的私奴万积等六人,经常在城北松岳山集会,提出“将相宁有种乎?时来则可为也。”他们联络许多公私奴婢,密谋起义,计划杀死崔忠献等统治者,“焚贱籍,使三韩无贱人。”后因叛徒告密事泄,万积等百余名志士被投入江中。1199年2月,江原道爆发农民大起义,并和庆州的起义军联合,活跃在东南沿海一带。1202年,庆州驻军举行起义,并联合西南方云门山的起义军,组成三军,称“正国兵马”,攻陷永州,声势很大。1204年前后,惨遭镇压。农民、贱民和奴隶的英勇斗争,大大摧毁了高丽社会残存的奴隶制残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武人政权在干戈相寻的高丽初年,武将与文官的地位差别不大。但是后来承平日久,文治的倾向日益明显。这一点,从观察高丽官僚制度的沿革就可以一目了然。与同时代许多中国周边政权一样,高丽王朝的官制为唐式的三省六部结构之下的文武官吏编制。太祖王建开国之初,为了打破新罗王朝只以血统贵贱任免官吏的骨品制,不分文武起用豪族中的人才。到景宗时代随着新土地分配制度的颁定,文武两班的分流才最终确立。在朝廷上,君主南面而坐,面向君主立于殿东的文臣称为“东班”,而立于殿西的武臣则称为“西班”。虽然表面上文臣武臣平起平坐,但是实际上两班的地位并不平等。高级文官主持的最高决议机关,称为“都堂会议”,而武臣也有其独立的决议机关,称为“重房”。重房的长官为上将军、大将军,但是权力却远远不如文臣的都堂。随着王权旁落、松岳门阀贵族势力的增长,文臣身份的门阀贵族们日益骄奢。文臣鄙视武将不懂政治,并且还越厨代庖地代理武将的职责。在平定妙清之乱时,文臣巨头金富轼越过职业军人,亲自指挥军队对垒叛乱军。而无所事事的武人们,只能从事守卫文臣或宴会中表演武艺之类低三下四的工作。更加令武臣们无法忍受的是文臣对武臣的人格侮辱。武臣犹如宠物一般被文臣们玩弄,然而国王毅宗居然不加制止。曾经发生过武臣被文臣烧掉胡子的事情,文官以此类恶作剧取乐,之后还屡见不鲜。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
毅宗(1147—1170年)大兴土木,广争搜刮,到处游逛,彻夜饮宴,不理朝政。毅宗二十四年(公元1170年),文官针对武臣的又一次恶作剧终于令武人们忍无可忍。毅宗与文臣们饮酒取乐,命令武将们上前表演武术。事实上,毅宗对武将的不满情绪略有所闻,于是想趁此机会奖赏表演的武将、以安抚武人的情绪。不过事与愿违。一位官居重房次官的大将军因为年事已高,在搏击中体力不支而屡屡堕地。文臣们戏谑不止,一位年轻的文官甚至带着醉意,上前一个耳光将老将军打落台阶,又引起一阵哄堂大笑。在场目睹文官贱待武将的将军郑仲夫,无法忍受这般奇耻大辱,当天晚上郑仲夫、李义方和李高等几位高丽武臣就一举发动兵变、控制住局势。政变军人大杀贵族文官,流放毅宗和太子于巨济岛,建立高丽明宗傀儡政权,史称“庚寅之乱”。郑仲夫通过“都房”控制高丽君主,开始了武人政权的对高丽的统治时期。1179年,高丽年轻的将军庆大升夺得大权。他本想整治腐败,恢复高丽君主的权力,但却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义旼夺得大权。李义旼腐败而残暴,1197年被相对传统派的崔忠献暗杀。两乱以后,武臣当权,但武臣间内斗不断,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崔忠献夺得大权后,将明宗退位,选神宗为王。早在神宗时代,包揽六部清要之职的崔忠献已经为每日前往衙门视事而不耐烦,他干脆与党羽在私邸中处理政务,最后仅仅将处理完毕的公文传达公家作象征性确认。这种传统一路沿袭,并最终由崔忠献的儿子崔瑀将之实质化、从朝廷职能部门分离出专门处理国政的“政房”虾夷共和国。设置在崔家私邸的政房,意味着武人政权的最终形成,王室的势力萎缩到最低点、最终与权柄隔离。这是因为,政房的重点在于对人事权的控制,从而使朝廷成为崔氏私人参政的场所。武人政权的最高政厅为“教定都监”,其崔氏首领以“教定别监”的身份掌管高丽全国的庶政。在教定都监之下,政房执掌人事诠选、文人组成的书房充当顾问机构,而都房则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着崔氏行政机关的运作。在之后的61年,高丽便由崔氏政权统治,高丽君主只是一个傀儡而已。1204年,神宗病故后。崔忠献又连续更换了两任高丽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听话的高宗。在崔忠献之后,崔氏政权先后由其后裔掌权。崔忠献至其曾孙崔竩四代挟王掌政,至1258年,崔瑀被杀,权力方回国王。郑氏
谥号
韩语
姓名
别名
统治时间
???
郑仲夫
1170年-1179年
庆氏
谥号
韩语
姓名
别名
统治时间
???
庆大升
1179年-1183年
李氏
谥号
韩语
姓名
别名
统治时间
???
李义旼
1183年-1197年
崔氏
谥号
韩语
姓名
别名
统治时间
晋康景成侯
???
崔忠献
1197年-1219年
晋康匡烈侯
??
崔怡
崔瑀
1219年-1249年
济众康民功臣
??
崔沆
1249年-1257年
??
崔竩
1257年-1258年
丽蒙战争
从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1231年8月,蒙古借口使节被杀,派大军渡鸭绿江侵入朝鲜。兵锋所至,庐舍为墟,杀掠人民,不可胜计。当时,府兵制已破坏,国家无可用之兵,若有急需则临时募兵,称别武班,后称别抄军。许多地方的农民、奴婢,自动组织起来,请缨杀敌。龟城军民坚守城池4个月,击退蒙古军的6次进攻。但是,高丽的实际统治者崔瑀,却向敌人乞和,然后迁都江华岛。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其后蒙古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后,“复政于王”,但王室也害怕人民,准备投降蒙古,从江华岛还都开京,成为蒙古藩属国。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抄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元军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理民官)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朝首都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王氏高丽与元朝关系
蒙古征服高丽后,1259年,高宗派遣太子,即后来的元宗,向蒙古请和。1275年,元宗还都开京,高丽完全依附蒙古,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恢复独立。
恭愍王通过种种举措压制亲元朝的权门世族,他起用贫寒的僧侣辛旽主导政治改革,试图将出身权门的贵族政客赶出朝廷。辛旽接受恭愍王的委任,着手铲除权门世族的根基。他剥夺权门家族经营的土地以及蓄养的奴隶人口,试图采用弱化贵族实力的手段争取民心、提升王室的地位。然而,这理所当然地会受到权门世族的反弹。辛旽成为权门政客口诛笔伐的对象,他被指证为不学无德的妖僧,恣意声色、擅作威福的指证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可能是政敌无中生有的诬陷,而辛旽不知检点的行迹似乎并非全然空穴来风。元朝这条百足蜈蚣死而不僵,蒙古的势力依旧盘踞漠北以及辽东,他们磨刀霍霍时刻图谋元朝的复兴。高丽国内亲元的贵族势力基础太过稳固,元朝残余的影响依然足以左右着朝政。恭愍王对元、明的此消彼长估计略有失误,辛旽最后被亲元派大臣安上谋反的罪名处决。失去左右手的恭愍王,处境日益孤立。高丽朝廷的权门贵族暗中与北元互通信息,高丽外交的天平又再向亲元倾斜,最后亲明的恭愍王也被臣下弑害。恭愍王的改革尝试完全失败,他晚年的荒唐行径为后世留下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传闻恭愍王一生无子,而认养了辛旽的私生子为儿子。恭愍王死后,这个名叫辛禑的孩子继承了王位。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出身颇有怀疑。而正是这个关乎王室血统的疑点,导致日后的高丽政坛陷入名分危机,从而加速了高丽王朝的灭亡。
恭愍王死后,权臣李仁任拥立辛禑继承王位,他将女儿嫁给辛禑、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李仁任推行亲近元朝的政策,高丽王朝又再度臣服于已经退居大漠的元朝。这种方针受到李成桂与新进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辛禑后期掌握大权的崔莹也坚持亲元的方针,他盘算着夺取明军占据的高丽旧地,甚至声言要打过鸭绿江攻击辽东。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1388年,宰相崔莹率领的军队抵达鸭绿江中的威化岛,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班师回京,废辛禑,夺取政权。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我国与朝鲜陆地相接,海上交通近捷便利,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十分密切。在长期交往中,我国政治、经济以及包括风俗习惯在内的文化,对朝鲜发生巨大影响。同样,朝鲜人民的优秀文化成果也为我国所吸收。我国对朝鲜的影响,往往随着古代王朝的更迭,呈现出时代特色。元代,蒙古族占居统治地位,因而蒙古族的习俗对当时的高丽王朝(918年建立,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影响很大。
自1231年起,蒙古连年对高丽用兵。尤其是定宗、宪宗时(1246—1259),“凡四命将征之,凡拔其城十有四”。不过,蒙军遭到了高丽军民的顽强抗击,多次损兵折将。但是,连年战争使高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士兵战死饶琅,众多百姓被杀,还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口被掳走。在蒙古一时无法将高丽灭掉,高丽也已很难再将战争打下去的情况下,宪宗九年(1259),高丽高宗被迫派世子(即太子)王倎(后改名禃)奉表如元,双方议和。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在其给高丽的诏书中宣布:“完尔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家室”,也就是说承认了高丽的独立。但是,高丽对元要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供户数籍”等义务,实际是处于藩邦地位。
元世祖初年,对高丽有过“衣冠从本国之俗”,“风俗一依旧制,不须更改”的承诺。可是议和之后,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使臣来往频繁。而且,从王倎,即高丽元宗起,几乎每任高丽国王都要派世子赴元入侍、宿卫。一些世子往往在元为质、宿卫数年。自忠烈王开始,高丽又先后有五位国王与元皇室联姻,尚蒙古公主,成为元王朝的驸马。他们经常带大批随从入元朝觐,在元滞留短则数月,多则经年乃至数年。元朝在高丽派有达鲁花赤(监临官),一个时期还派驻过军队。蒙古公主入高丽时,也带去大批怯怜口,即公主的私属人户。由于高丽统治者和蒙古王公贵族接触频繁,关系密切,甚至长期在元居住,逐渐染蒙古之风。因此,有元一代蒙古习俗对高丽统治集团,进而对平民百姓产生很大影响。
这一影响首先表现在发式和衣冠上。高丽忠烈王王昛,在中统二年(1261)曾以世子身份入元祝贺忽必烈击败与其争夺汗位的弟弟阿里不哥,以后又数次入元朝觐。至元八年(1271),王昛入元为秃鲁花,也就是质子。王昛入质不久,就改留蒙古发式。本来高丽和我国汉族人一样,一向留全发。蒙古族则和我国北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族 相似,有髡发习俗。所谓髡发,并不象我国古代的髡刑那样把头发全部剃光,而是剃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各族的剃法不同。《高丽史·忠烈王世家》记载蒙古男子发式的剃法是,“剃顶至额,方其形而留发其中”,蒙语把这种发型叫“怯仇儿”,但说的不很具体。宋人盂珙在其所撰的《蒙鞑备录》中,对其剃法描述得比较形象。他说,蒙古族“上自成吉思〔汗〕,下及国人〔指蒙古族百姓〕皆剃婆焦,如中国〔指汉族〕小儿留三搭头,在囟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十三世纪中叶出使蒙古的基督教修士鲁不鲁乞,在其《东游记》中对蒙古男子发式作了更为形象的描述。“男人们在头顶上把头发剃光一方块,并从这个方块前面的左右两角继续往下剃,经过头部两侧,直至鬓角。他们也把两侧鬓角和颈后(剃至颈窝顶部)的头发剃光。此外,并把前额直至前额骨顶部的头发剃光,在前额骨那里,留一簇头发,下垂直至眉毛。头部两侧和后面,他们留着头发,把这些头发在头的周围编成辫子,下垂至耳”。上述文献中的描述,与传世元代画卷及近年发掘元墓中的壁画、陶俑等蒙古男子发式基本一致。王昛入质时“开剃”,留的就是这种发型。《东游记》中说,妇女结婚后也把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但内蒙赤峰元墓蒙古女墓主的画像却不是剃光。抑或蒙古已婚妇女和契丹妇女一样,只把前额边缘头发剃去一小部分,上面的头发垂下来,因而从画面上看不出来。
至元十一年五月,王昛在元娶世祖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后追封齐国大长公主)。六月,其父元宗王倎病故,王昛回国继承王位,是为忠烈王。同年十月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赴高丽,前往迎接的大将军朴球等已模仿国王“开剃”。十二月,高丽大臣宋松礼、郑子玙等率先“开剃”,其余臣僚遂纷纷效仿。其实,早在高丽元宗时就有人劝国王“效元改形易服”。元宗回答说,我不忍心一下子改变祖宗家风,我死后你们怎么办都可以。果然,到忠烈王四年(1278)时,高丽已是“自宰相至下僚无不开剃,唯禁内学馆不剃”。时隔不久,学生也一律剃发,改留蒙古发式了。
高丽灭亡 
1388年,高丽王禑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今朝鲜开成)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政治制度 
高丽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大部仿效我国的唐朝和宋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
官制 高丽初期中央机构设三省(内议、广评、内奉)、六尚书(选官、兵官、民官、刑官、礼官、工官)、九寺等,后期设三省(内史门下省、尚书都省、三司省)、六部(吏、兵、户、刑、礼、工部)、中枢院(负责军事)、御史台(司法、检察)、国子监、大理寺、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艺文馆等。中央机关的长官由国王任命文官担任,称为“文班”。全国有常备军15万人左右,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部分:中央军由二军六卫组成,约5万人,由大将军、上将军指挥;地方军队由各道节度使统辖。武职官员称为“武班”,与“文班”合称“两班”。

地方机构设置 在地方机构设置方面,983年全国分为杨州、海州、庆州、广州、忠州、清州、公州、全州、尚州、晋州、升州、黄州等十二牧,下设州、府、郡、县、驿、馆等;995年又把全国改为关内、中原、河南、江南、岭南、岭东、山海、海阳、朔方、浿西等十个道、道下面设128个州、449个县和7个镇。同时又在以前十二个牧的中心地设十二个军,由节度使掌握这些军队并兼任地方的监察,1012年废除节度使制度。1018年2月将全国划分为五道两界,在重要的地区设立四个都护府和八牧,并任命按察使为各道长官。
土地制
高丽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诞生,立国后比较注意改革田制,使取民有度并发展生产。在统一过程中,国家已控制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并竭力加强对全部土地的控制权,并且着手改革土地制度和贡赋制度。940年(太祖23年),定“役分田”,按“功劳大小”分配给参加统一战争的文武官员。976年(景宗元年),下令实行田柴科制度。国家将全部土地和山林登记造册,然后按“品”(等级)授给文武百官、府兵、“闲人”(土豪),共79品。最高第一品,得田(耕地)、柴(樵采地)各110结(33步见方为1结田),最低第79品得田21结、柴10结。998年(穆宗元年),改授田等级为18科,第1科得田100结,柴70结,第18科田20结,不及此限者皆给田17结。1077年(文宗30年),再次改定,减少樵采地。受田者享有征收地租的权利,但只限终身,不能世袭,身殁归公。977年,又授开国功臣和归顺的地方豪强以勋田,自50结至20结有差。1050年(文宗3年),改定勋田数量。勋田又称功荫田,可以世袭。还有公廨田柴,授给庄院、宫院、百司、州县和馆驿等,984年开始实行。
高丽政府规定,年满20岁的良人农民有服兵役的义务,授给府兵田15结,60岁退役时还田。如有子孙亲戚,可以承袭田丁,无者籍监门卫,70岁以后给口分田,收回其他田地。这种良人农民必须缴纳田税(992年规定“四分取一”)、贡赋和服徭役。他们三、四家组成连环保,负责承担正丁(直接参军)的费用。正如徐竞所说:“有警则执兵赴敌,任事则执役赴劳,事已则复归田亩。”
田柴科制度主要授予文武百官、地方豪强以征收地租的权利,国家则一直牢牢掌握对土地的支配权,并制定相应的维持官员薪俸、行政开支和保证兵源供给的制度,从而限制了新罗末年以来日益发展的地方割据势力,为中央权力的加强创造了前提。田柴科制度将良人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休养生息和发展生产。然而,贱民和奴婢无权授田,因而没有触动朝鲜社会长期存在的奴隶制残余。贱民的身分比良人低,稍高于奴婢;他们大多是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居住地区称“所”或“部曲”。奴婢有公私两种,分属于官府和“两班”贵族(东班为文官,西班为武官,又称东西两班贵族)。奴婢的地位最低,主人可以随意买卖。986年,国家重新规定奴婢的价格:年15至60岁的奴值布百匹,年15至50岁的婢值布百二十匹。
文化宗教
高丽王朝同建于960年的我国北宋王朝有着密切的友好关系。高丽与北宋通过两国使臣、留学生、僧侣、商人等人士往来,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高丽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佛教的兴盛,这一点和独尊儒术的李朝是截然不同。既然提及高丽佛教,太祖王建对佛教的热忱是不能不提的。据《东国通鉴》卷十儿并《高丽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年,迁都松岳郡,升郡为开州,创造宫阙。又建法王、慈云、王轮、内帝释、舍那、天禅、新兴、文殊、圆通、地藏十寺于京内,此乃高丽官办寺院之始。纵观王建一朝,他在全国各地广建寺院、佛塔,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开京内所立之七层宝塔和平壤所建之九层宝塔。王建推崇佛教的原因,除去他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外,也有维系国家稳定的考虑。李齐贤所撰之《开国寺重修记》中记载:“天授十八年易舱网,太祖用术家之言,造开国寺,募卒伍为工徒,破戈盾充结构,所示偃兵息民也。”由此可见,王建利用宗教为己所用的用意。晚年的王建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白云山内院寺事迹》有云:“太祖敕诸州,建丛林,设禅院,造佛造塔,凡至三千五百余所”王建此举,如果不是出于真诚的信仰,是很难做到的。高丽王朝崇尚佛教,把它定为“国教”,加以提倡。王建就信奉佛教,广建寺塔,建国那年起就扶植崇拜菩萨的“燃灯会”和祭祀山神、水神等土俗神的“八关会”。光宗时更建立了一系列的崇佛制度,从名僧中选拔国师、王师,聘为王宫顾问;在太学中增设僧科,对僧侣进行考试,授以法阶。高丽王朝为了使佛教兴旺,向北宋请佛经,派僧侣入宋求法,欢迎宋僧来高丽传法,并雕刻了大量佛经。从公元1236年起,用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八万大藏经流传至今,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瑰宝之一。

高丽敬天寺石塔
高丽虽崇信佛教,但对儒学也相当重视。王建开国之初,于公元930年创建学院,讲授儒学经典。958年实行科举制度,其考试科目内容就是诗、赋、颂、时务策等儒学经典。992年又设高丽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子弟,进行儒学教育。1084年规定进士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礼记》、《周礼》、《仪礼》三礼和《左传》、《公羊专》、《谷梁传》三传。其后,因辽入侵,官学渐衰,私学兴起。私学讲授内容仍是《周易》、《尚书》、《毛诗》等儒学经典。高丽时期文化艺术十分发达。公元1077年燃灯会上,550名歌舞者演唱歌谣和表演“四字舞”。当时曾编制过《十精历》、《七曜历》、《太一历》等历书,出版了《礼记正义》70卷、《毛诗正义》40卷以及《本草括要》等医书和《三国史记》等史书。
高丽文化艺术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印刷技术和陶瓷工艺上。高丽早在12世纪末就发明了金属活字,把它用于印刷业,比欧洲首次使用铅字早200多年。高丽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以青瓷最为著名。高丽青瓷色泽幽雅柔和,图案美丽和谐,花纹独特大方,形状多样奇巧。古代工匠们在浅蓝翡翠底色上用镶嵌法烧制出河边戏水鸳鸯、芦苇丛中的大雁、彩云、仙鹤、花卉、蝴蝶等图案,式样有龙头形笔筒,鸽子、水鸭形的砚滴,麒麟、荷花形的香炉,石榴、春笋、葫芦、甜瓜形的水壶、花瓶、酒壶、瓷枕、瓷盒等。这些珍贵的工艺品充分显示出高丽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工艺技巧。
经济贸易
从10世纪后半期到12世纪,高丽王朝由于全面建立起封建制度,克服了9世纪以后的社会混乱状况,大大加强了国力,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高丽王朝制定了鼓励开垦公、私荒田的征税率,开垦了许多荒地,还发展了养蚕业。11世纪前半期,国家在全国盖了12个官仓,用100多艘大船运粮。家庭手工业、民间专业手工业和国家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著名的高丽瓷器和各种精致的高丽绸缎、麻布、金银工艺品和文房四宝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内贸易也很兴隆。首都开京(今日的开城)有许多大商店和市场,地方城市也有商品集市。根据商业的需要,1040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尺、斗、秤等度量衡器,12世纪初又铸造了“海东通宝”、“海东重宝”、“三韩通宝”等金属货币,进行流通。对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开城附近的礼成江成为国际商船云集的地方。高丽王朝同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强大封建政权的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虽有过冲突和战争,但在更长的时间里是进行相互来往和贸易。1038年高丽使臣带着金吸瓶、纻布、高丽纸、墨、龙须席等物品去辽国;1063年,辽国送来《大藏经》;1088年辽国使臣带着23辆车、3匹马、2000只羊来到高丽。高丽和北宋的贸易往来尤为密切,其航路有南、北两条。北路由山东半岛的登州(今蓬莱)或密州(今诸城)出发,横渡黄海,到朝鲜半岛大同江口的椒岛,继续南行,到高丽京都开京附近的礼成江口。南路由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杭州乃至广州到高丽。两国交易的物品有绫罗绸缎、金银器皿、瓷器、药材、书籍、文具乃至折扇等,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大。如公元1078年宋朝使臣安焘带给高丽的礼品达60多种,其中有国王龙袍二套、金花银器2000两、杂色川锦100疋、龙凤茶10斤、杏仁煮法酒10瓶等物品。公元1080年高丽使节柳洪赴北宋,携带有御衣二套、金花瓶器2000两、色罗100疋、人参1000斤、松子2200斤等30多种礼品。北宋民间商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的有100多批、3000余人。宋商运往高丽的商品中,还有香药、沉香、犀角、象牙等从西南亚转运来的产品。高丽特产更受中国欢迎。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宋使徐竞说:“白折扇……藏于怀袖之间,其用甚便。”
世系年表
王位
庙号
谥号
韩语
名讳
别名
统治时间
王陵
追封
国祖
元德大王
王景虎
追封
懿祖
景康大王
王帝建
追封
世祖
惠思仁平威武大王
王隆建
昌陵
1
太祖
应运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圣大王
??
王建
918年-943年 年号天授
显陵
追封
文元大王
王贞
2
惠宗
仁德明孝宣显高平景宪义恭大王
??
王武
943年-945年
顺陵
3
定宗
至德章敬正肃令仁简敬庄元文明大王
??
王尧
946年-949年
安陵
4
光宗
弘道宣烈平世肃宪懿孝康惠大成大王
??
王昭
王仙
949年-975年 年号光德、峻丰
宪陵
5
景宗
至仁成穆明惠顺熙靖孝恭懿献和大王
??
王胄
975年-981年
荣陵
追封
戴宗
睿圣和简恭慎显献宣庆大王
王旭
泰陵
6
成宗
康威章宪光孝献明襄定文懿大王
??
王治
981年-997年
康陵
7
愍宗 穆宗
宣灵大王 孝思威惠克英靖恭宣让大王
??
王讼
997年-1009年
义陵
追封
安宗
宪景圣德孝懿大王
王郁
武陵
8
显宗
大孝德威达思元文大王
??
王询
王安世
1010年-1031年
宣陵
9
德宗
宣孝刚明光庄敬康大王
??
王钦
1031年-1034年
肃陵
10
靖宗
弘孝安懿康献英烈文敬容惠大王
??
王亨
1035年-1046年
周陵
11
文宗
章圣刚正明戴仁孝大王
??
王徽
王绪
1046年-1083年
景陵
12
顺宗
英明靖宪宣惠大王
??
王勋
王烋
1083年
成陵
13
宣宗
安成宽仁显顺思孝大王
??
王运
王蒸 王祈
1083年-1094年
仁陵
14
献宗
恭殇定比怀孝大王
??
王昱
1094年-1095年
隐陵
15
肃宗
文惠康正明孝大王
??
王颙
王熙
1095年-1105年
英陵
16
睿宗
明烈齐顺文孝大王
就是要香恋??
王俣
1105年-1122年
裕陵
17
仁宗
克安恭孝大王
??
王楷
王构
1123年-1146年 年号天开
长陵
18
毅宗
刚果庄孝大王
??
王晛
王彻
1146年-1170年
禧陵
19
明宗
皇明光孝大王
??
王晧
王昕
1170年-1197年
智陵
20
神宗
敬恭靖孝大王
??
王晫
王旼
1197年-1204年
阳陵
21
贞宗 熙宗
仁穆诚孝大王
??
王韺
王悳
1204年-1211年
硕陵
22
康宗
浚哲文烈亶聪明宪贻谋穆清元孝大王
??
王祦
王璹 王贞
1211年-1213年
厚陵
23
高宗
忠宪安孝大王
??
王皞
1213年-1259年
洪陵
追封
英宗
王淐
24
元宗
忠敬顺孝大王
??
王倎
王禃
1260年-1274年
韶陵
25
中宗 (称臣元)
忠烈景孝大王
???
王?
王昛 王椹
1274年-1298年; 1298年-1308年
庆陵
26
宪宗
忠宣宪孝大王
???
王璋
益知礼普花
1298年; 1308年-1313年
德陵
27
太宗
忠肃懿孝大王
???
王焘
阿剌讷忒失里
1313年-1330年; 1332年-1339年
毅陵
28
孝宗
忠惠献孝大王 摅诚宣忠崇仁秉德恊恭寅亮大王
???
王祯
普塔失里
1330年-1332年; 1339年-1344年
永陵
29
继宗
忠穆显孝大王 恊诚辅理演德宣惠奉化保庆大王
???
王昕
八思麻朵儿只
1344年-1348年
明陵
30
哀宗
忠定大王 守诚履正佐理翊顺保义迪庆大王
???
王蚳
迷思监朵儿只
1349年-1351年
聪陵
31
武宗
恭愍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
王祺
伯颜帖木儿
1351年-1374年
玄陵
32
庄宗
前废王 (禑大王)
??
王禑
辛禑
1374年-1388年
33
原宗
后废王 (昌大王)
??
王昌
辛昌
1388年-1389年
34
纯宗
恭让大王
???
王瑶
1389年-1392年
高陵
朝鲜王朝(1392-1896年)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但他却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持,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韩国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范希亮,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占领汉阳。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朝鲜王朝(????, 1392年—1910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即今日首尔汉江以北地区)。因君主姓李,所以简称李朝。正式国号朝鲜国。朝鲜王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绝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1896年,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别出心裁造句。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朝鲜王朝灭亡。朝鲜王朝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阳。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后改称汉城,2005年起改称首尔),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
政治制度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朝鲜的官职称为两班,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1896年以后,修改职官制度,敕任官为正一品至从二品,奏任官为正三品至从六品,判任官为正七品至从九品。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议政府之下有吏(负责大君与其他王子功臣的封爵,内外命妇的职牒,官吏的功过升迁监督,以及其他任何有关官职的事务)、户(负责掌管户籍,赋税征收,国家与各单位郡县的会计预算等)、礼(负责掌管仪式,制度,外交辞令,国葬,宴会,外宾接待,史官,科举等)、兵(负责军人之任命,兵备,兵器,防御等)、工(负责营造,工匠物品制造,车辆宫廷桥梁建造)、刑(负责刑罪的覆审,法令调查,监狱和奴婢)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负责朝中秘书业务的地方,对于王命的直接下达以及朝中大臣表达国政意见的场所,1894年(高宗31年)甲午改革改名为承宣院,1895年(高宗32年)又改名为秘书监,秘书院·长官为六承旨)。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朝鲜时期宗室办公场所,管理历代王室系谱还有王肖像,还有王与王妃的服装管理·1392年(太祖元年)设置诸君府,1433年(世宗15年)改称宗亲府,1864年(高宗元年)又名宗簿寺,1894年(高宗31年)又改名为宗正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朝鲜时期作为驸马爷办公的地方·1894年(高宗31年)甲午改革时改成宗正府办理.)、敦宁府(朝鲜管理有关王室与宗亲系事务的地方)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国王的政治、学术顾问机关)、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
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服务于宫中王室的专属医疗单位)、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管内宴进食材的官衙)、内赡寺(佥正,提调,直长都是内赡寺的长官名,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以及油等东西,还负责对日本与女真的织造与食粮,隶属户曹属衙门)、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五品,掌管席、纸等事)、义盈库(掌管油、蜜、黄腊、素物、胡椒等事)、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典医监(负责训练医官)、活人署(隶属礼曹底下单位,从六品,掌管救活都城病人)、造纸署、瓦署、归厚署(隶属礼曹底下单位,从六品,掌与殡丧有关事务)、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六品,掌管园圃、蔬菜等事)、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
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
行政区划
朝鲜八道示意图朝鲜历代都把全国分为八道,俗称朝鲜八道。朝鲜时代的八道如下: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在日据时代,朝鲜全境归朝鲜总督府管理,朝鲜总督府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13道,218个郡,2202个面、28,498个里。
士祸和政争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曹植 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李氏朝鲜党争路线图
一、中宗反正,废燕山君勋旧派-------------------------- 士林派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洪景舟、南衮、沈贞赵光祖
1519年“己卯士祸” 赵光祖赐死,士林派败北勋旧派--------------------------世子(仁宗)派朴敬嫔金安老,尹任(章敬王妃弟),尹元衡(文定王妃弟)1528年,灼鼠之变 1531年沈贞赐死,1533年朴敬嫔、福原君赐死,勋旧派灭亡 ||大尹派(尹任)---------------- 小尹派(尹元衡)
二、文定大妃听政
1545年“乙巳士祸” 大尹派灭亡青松沈氏---------------------------- 坡平尹氏(小尹派)沈义谦(明宗仁顺王妃兄)尹元衡、郑兰贞1565年文定大妃薨 小尹派灭亡1575年“乙亥党论”
西人党--------------------------------东人党
 沈义谦金孝元(曾为尹元衡门客)得名:住宅在汉城白门住宅在汉城骆山学说:李珥“主气说”畿湖学派李滉“主理说”岭南学派领袖:领议政朴淳大司宪许晔党徒:郑澈、尹斗寿、尹根寿、金继辉金宇颙、李泼、李山海、柳成龙1591年,建储之争,郑澈罢归,西人党失脚 || ||仁嫔:信城君(暴卒)恭嫔:临海君(庶长子)、光海君西人党处理问题-北人党(强硬派)--------------------- 南人党(稳健派)李泼(汉城北岳) 禹性传(汉城南山)得名另一说李山海(居洛北)柳成龙(家岭南)1592年壬辰倭乱 临海君被俘,光海君立为元子党徒南以恭、柳永庆、奇自献李元翼、李德馨(李山海婿)郑仁弘、李尔瞻、朴承宗、柳梦寅李睟光、韩浚谦、李光庭大北派------------------------- 小北派李尔瞻、郑仁弘、韩缵男南以恭、柳永庆
许筠、李惺、洪汝淳、奇自献柳希奋、朴承宗
柳成龙保荐李舜臣抗倭,李德馨求援大明医道天下,南人党全盛1595年,世子之争:
临海君与光海君长幼之争(大明拒封风波);
永昌大君(仁穆王妃金氏)嫡庶之争;庶孽之争
定远君(仁嫔金氏)
大北派小北派南人党西人党|| || || ||光海君永昌大君临海君定远君 ||清小北---浊小北南以恭柳永庆
1597年丁酉再乱 李舜臣牺牲,北人党再起、柳成龙罢归
末年,宣祖有意传位永昌大君,柳永庆任领议政,李尔瞻等流窜,小北派全盛
三、1608年光海君继位
宣祖猝逝,遗命“遗教七臣”保护永昌大君:柳永庆、韩应寅、朴东亮、徐渻、申钦、许筬、韩浚谦七臣之祸 柳永庆赐死、柳希奋以外戚秉权,小北不衰,大北强盛1609年,临海君赐死,洪汝淳流放珍岛1613年癸丑狱事 大北派弹劾仁穆大妃(宣祖继妃)父金悌男,及朴应犀,郑蕴谋反,三人赐死,奇自献流放,永昌大君废为庶人流放江华岛,一年后被刺杀,年仅8岁1615年,废母论;1618年,仁穆大妃遭杖责监禁西宫(庆运宫)
大北派---------------------------------- 小北派
||||||
骨北 -- 肉北 --皮北中北 ------||救援郑蕴,反对废母论
缘起 洪汝淳李山海 |奇自献、柳梦寅南以恭李尔瞻韩缵男许筠郑昌衍、李溟柳希奋、朴承宗郑仁弘
四、1623年仁祖(绫阳君李倧,定远君长子)反正西人党再起,李尔瞻、郑仁弘等处死,大北派灭亡,小北式微
西人党---------------------------- 南人党申钦、金鎏、李贵、金自点李元翼李适、金尚宪、洪瑞凤、崔鸣吉赵絅 ||||
1624年,李适之乱 ||
勋西派 -----清西派(未参与反正)||
金鎏、李贵、金自点申钦赵絅、许穆
申景禛、沈器远金尚宪尹鑴、尹善道
1627年,丁卯胡乱
||
少西(主和)------老西(斥和)
李贵金鎏
崔鸣吉 金尚宪 ||
洛党出兵论 ------原党反对出兵反明
金自点 元斗杓
五、1649年孝宗即位,北伐论金自点倒台,洛党崩溃,清西派宋时烈成为西人党领袖
||
山党反满 ------ 汉党亲满
宋时烈 金堉
宋浚吉 李时白
1659年,孝宗薨,显宗即位,己亥服制争议(仁祖继妃庄烈大妃赵氏在国丧期间的服制争论,主张期年说的西人党与主张三年说的南人党对立),西人党获胜
——孝宗为仁祖嫡次子,按《仪礼》母为嫡长子服丧,丧服为齐衰三年(一般25个月),南人党尹鑴主张孝宗即位可视为嫡长子。而宋时烈引《大明律·服制》:父母为嫡长子及嫡长子之妻及众子及女在室及子为人后者,服制为齐衰不杖期(一年)1674年,显宗15年,第二次礼讼(孝宗仁宣大妃去世,庄烈大王大妃的服制争论,主张期年说的南人党与主张大功说的西人党对立),南人党获胜。金寿兴、宋时烈流放——按《大明律》,孝宗若视为嫡长,则庄烈大妃应为嫡长子妻服丧一年(齐衰不杖期),若孝宗仅视为“众子”,则庄烈大妃仅服丧9个月(大功9月,父母为众子妇及女已出嫁者)。
南人党||1679年宋时烈处罚问题 -清南党(激进)-------- 浊南党(稳健)
许穆许积
1680年,三福之变(福善君、福昌君、福平君谋逆,许积子许坚涉案)
“庚申大黜陟” 西人党重掌政权
西人党
||
老论党(元老派)---------- 少论党(少壮派)1683年宋时烈 尹拯因尹拯父墓文事决裂
金锡胄、金万基 赵持谦南人处置问题,老论激进,少论缓和
金昌集、李健命 韩泰东、吴道一、南九万
1689年“己巳换局”西人党反对册封张僖嫔子为世子触怒肃宗,宋时烈赐死。仁显王妃闵氏被废,改立张僖嫔为正妃。南人党全盛
1694年“甲戌换局”张僖嫔失宠、1701年赐死,仁显王妃闵氏复位(1694年),西人党再起,南人党崩溃
六、1720年景宗(张僖嫔子)即位
1721年“辛丑士祸” 少论党赵泰耈、崔锡恒掌权
壬寅大狱,少论党控老论党谋逆,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四人被杀
七、1724年英祖(景宗弟,崔淑嫔子)即位
1725年“乙巳士祸”镇压少论党,老论派掌权
1728年少论党李麟佐叛乱失败
荡平策,对四色(南、北、老、少)一视同仁,试图弥平党争
老论党---------- 少论党
闵镇远 李光佐
1762年“壬午事件” 思悼世子赐死
||
时派----------- 僻派
同情思悼世子支持英祖,反对正祖即位
洪凤汉金汉耇(英祖继妃贞纯王妃父)金龟柱
洪国荣郑厚谦、洪麟汉、洪相简、尹养老
1776年英祖薨,正祖(思悼世子亲子)即位 时派蔡济恭掌权
1784年前后天主教传入,修建水原城
实学家+时派-南人为主,主张北学论(信西派)-------- 僻派(攻西派)
蔡济恭、李家焕、李承熏、丁若镛 沈焕之
八、1800年幼主纯祖即位
1801年“辛酉邪狱” 汉人神甫周文谟处死,李承熏、丁若钟亦处刑,丁若铨、丁若镛流配。僻派全盛
安东金氏(金祖纯)建立势道政权,朋党政治告终
六大门阀:安东金氏、大邱徐氏、丰壤赵氏、延安李氏、丰山洪氏、潘南朴氏
宗教 在与政治有关的宗教政策方面,由于高丽末年时朱元璋曾批评高丽因为尊释轻儒,会导致亡国,所以朝鲜立国后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几位国王在位时外,历代国王通常采取崇儒废佛的政策,在国内拆毁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时亦受到大臣的废佛压力。废佛时,寺院的土地予以没收,并对僧侣征收重税。与此同时,高丽时期僧院的饮茶传统也被禁止,茶道从此在朝鲜失传,民间则以麦茶作为替代饮料。
在正祖时期,天主教开始传入朝鲜。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用朝鲜政府对西洋天文历法和天文仪器感兴趣的机会,同来京的朝鲜使臣交往,传教士的博学多闻、教堂的庄严崇高、基督教教义表述的新奇观念,也随着这些交往传给了朝鲜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鲜使臣李承熏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领洗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禄。他回国之后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朝鲜的天主教徒组织的地下教会、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鲜的教会属于自发性质,没有经过教会任命的神职人员,教徒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义。但朝鲜严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区主教决定派遣相貌与朝鲜人相同的中国传教士进入朝鲜。1791年12月23日,周文谟教士历尽艰辛,潜入朝鲜国境,随即开始了传教活动,入教信徒有两班显贵,也有卑贱的士卒。朝鲜政府将天主教视为邪教,不断逮捕处决教徒,在得知有中国传教士潜入之后,更是加紧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为了保护广大朝鲜教徒的安全,周文谟决定向朝鲜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汉城被处决。此案被称作“辛酉邪狱”,众多教徒和进步思想家如李承熏、丁若镛等人被处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齐家等与天主教无直接关联的北学论者也被降职、革职。韩国学者认为,周文谟在朝鲜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畴,通过他的活动,十八世纪末的朝鲜社会在了解和吸收欧洲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直到19世纪末开国时为止,李朝的统治者都一直对其采取打击和压迫的政策。
后宫专政 由于朝鲜王朝是中国清朝的册封国,所以在1896年终止册封关系之前,其国王不能自称皇帝。其配偶相当于清朝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王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贵人、昭仪、淑仪、昭容、淑容、昭媛、淑媛这些等级。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成宗、明宗、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敬嫔朴氏、文定王后、肃宗时的张禧嫔、高宗时的闵妃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
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王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清州韩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
文字语言 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立了朝鲜民族的文字训民正音。
天文学和地理学 朝鲜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发明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了《七政算内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18世纪初,实学派还将西方的地转说引入朝鲜。
世宗时代,编纂了八卷本《地理册》,按照一定的体系详细叙述了朝鲜各州郡的历史变迁、名称由来、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桥梁、津渡、驿站、按姓氏分类的居民构成、牧场、土产、手工业种类、土地的肥瘠、田结数、租税、供纳、运输、四季气候、风俗和路程,相当于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书。与此同时编纂了各地的地方志,此后又编写了《东国舆地胜览》、《东国舆地备考》等地理书籍。地图方面,先后编纂了《八道州郡图》、《八道山川图》、《八道图》、以及按照比例尺绘制的《大东舆地图》。
实用科学 朝鲜时期实用的发明创造活动同样非常活跃。农业书籍《农家集成》、《农事直说》、《农桑辑要》、《四时纂要》、《课农小抄》等重要书籍。制造并改进了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高丽时期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和排版术得到广泛应用,1403年在汉城设置了铸字所。17世纪的实学家还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学,洪大容编写了《筹解应用》,把古代算术发展到包括代数学和几何学在内的现代数学。
医学 医学方面,朝鲜参考中医理论学历姐,按照土产药材和气候创造了朝鲜的医学理论,按科对疾病加以分类,建立了治疗大纲,并首度提出了预防医学的概念。宫廷和民间编纂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书籍,如《东医宝鉴》、《医方类聚》、《乡药集成方》、《本国经验方》。
文学、音乐、美术 朝鲜的文学、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李朝时期,出现了金时习、郑澈、林悌等著名诗人,出现了《热河日记》、《壬辰录》、《金鳌新话》、《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小说和文学作品。在十七世纪,还出现了《春香传》、《洪吉童传》(许筠作)、《沈清传》等用朝鲜文字写成的小说。通俗诗歌和小说的兴起,促使人民注意社会的种种弊端,鼓励人民参加社会改革。
朝鲜宫廷音乐机构创作了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宗教祭祀礼乐)、《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李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李朝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
科举考试 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小科(司马试)、大科(文科)、武科、杂科四种。大科为高级文官考试,最受重视,只有“两班”子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合格者发给“红牌”证书。小科又分为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的生员科和以诗赋、表策等为考核内容的进士科。武科为高级武官考试,合格者发给“红牌”证书。杂科为技术官考试,分为译科(主考汉语、蒙古语、女真语、倭语)、医科(主考医学)、阴阳科(主考天文、地理、命理学)、律科(主考律学)。其中医科考试在典医监进行。两班的庶子或中人,在技术馆中学习技术,等熟练之后便可以参加杂科考试。
实学派与退溪派朝鲜采用儒教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许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学问的大学者在家乡建立了书院,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书院享受免税的待遇,并有自己的田产。但是到王朝末期,书院已经成了儒生发泄对政权不满的地方,因此很多书院被下令关闭。17世纪以后,李朝社会逐渐衰落,教育陷入停滞,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学中的朱熹性理学派脱离了实际生活,陷于空谈。这时出现了实学派的思想。新出现的实学派学者认为,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士大夫所极为珍视的合法性和礼制问题更加重要,“若农民民不聊生,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而即令没有君主,人民却能照样兴旺发达。”这就是构成实学基础的新潮思想。肃宗时期的学者姚郁远在他的《蟠溪随录》中提出了下列措施:1. 建立一种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2. 实行推荐制,代替科举制;3. 为所有人确立均等机会;4. 改革政府机构;5. 采用新学。他的建议没有为官方所接受,但是他的改革派思想却成了实学的主流。他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因为他所建议的改革能否成功,取新局面于农业问题的解决。与官府无关的学者育感需要从事实学。官府系统则一心进行内部争权斗争,同时各派在对新儒教礼制的不同解释上发生冲突。到英祖、正祖朝,朝鲜出现了柳得恭、李德懋、姚良浩、朴趾源、朴齐家、姚大容、丁若镛等实学大家,摆脱了已经变成僵死教条的朱子学说的束缚,主张向当时的中国学习利物厚生的学问。朝鲜出现了最初的民族意识、民本意识、改革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除了提出理论之外,实学派在农业、医学、数学、筑城学、工程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也通过当时的中国吸收西洋的先进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李退溪继承了明朝末年王阳明的思想,并发展起来,成为了退溪派。
经济发展李氏朝鲜时期国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税收。税收以贡米为主,杂以少量地方土特产,很少征收货币地租。因此农业成为经济的关键。在土地问题上,李朝确立了高丽末期开始的科田制,废除了贵族占有大片土地的现象,并解放了大批奴婢。世祖时期,在1466年制定了职田制,田地只授予在职官员,在其去职后由国家收回,以提高国家的税收,防止两班贵族对土地的兼并。随着开垦荒地和农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货币的机能逐渐提高。因此,不仅各地商业日益发达,对外贸易也进入正常的轨道。17世纪后,私营的手工业场取代了官营的工场,刺激了为出售而生产货物的手工业发展。商业活动的增加还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而商业性农业的兴起又促使农村生活开始性发生变化。朝鲜的宫廷用度、百官俸禄都来自田税米谷,此外一切恒常及临时使用之物,如丝绸、药材、马匹、衣料、纸张、菜蔬等等均责之于土贡。英祖之前的几代国王对此制度进行改革,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允许边远地区将贡物折成米,然后用米纳税,交到附近的港口,称之为贡价米。在山区允许缴纳土产来代替粮食。贡价米发到各个衙门手中,由其自行采办所需物资,或者交人承包采购。承包者即为“贡人”,后来发展成朝鲜商人的主力。
18世纪,朝鲜的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量迅速增加,通过经由行会组织扩大的垄断和批发销售,出现了资本积累。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集中在汉城。政府核准的商店即领有执照的贡物供应商与街巷小店主之间的传统分野,被融合到一种垄断和批发体制的结构之中。临时商店的设立原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在特殊场合(如科举考试、国王出巡和其它全国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这些店铺在这种场合过去后,仍继续向普通百姓供应食品和杂货。这些店铺是由小店主在临时搭起的棚屋里经营的,他们不管怎样都依赖批发商。批发商的价格方针对汉城百姓的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手工匠往往成为个体生产者。有些人甚至发展成工厂厂主,取得了销售自己产品的垄断特许权。在一些情况下,仅仅做经营某些商品的批发商比从事物品生产更有得可图。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对已获得特许的的商品作少许改进而创立一种新商品来获得特许证,已成为一种风气。特许证确保垄断和受到政府保护。朝鲜义州地区所谓的“湾商”(首领为当代巨富姚舜沃)垄断了来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贸易,还有一些批发商在全国有着人参销售网。此时朝鲜人参生产已经从单纯的采集山参和在山间种植人参发展为大规模的参田,并将采摘的人参蒸干加工制成红参,在中国深受欢迎。
到英祖时期,朝鲜和清朝、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除了中朝边市贸易的牛、马、盐、铁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清朝的人参贸易。人参贸易又称为八包贸易,每包人参为10斤,朝鲜允许到中国的使团—所谓“燕行”人员—每人携带八包。后来因朝鲜边民越境采参伤害中国地方官员,朝鲜政府停止人参出口,使团按每斤人参25两白银计算,可以携带2000两白银去中国购买商品。后来为了防止白银过度外流,又折合成价值2000两白银的朝鲜货物,如皮毛、纸张、海产干货等杂物。高级官员可以携带一个半八包(3000两白银)的货物。由于使团内象译官等低级官员资本短缺,于是私商趁虚而入,或贷款给译官,或直接为使团提供包参和包银,从中国购买商品。他们出售人参和朝鲜其他产品来换取日本的白银、中国的织物、日用杂货、金属品、书籍、药材、染料,还有朝鲜王室所用的药材、珠宝、苏杭绸缎等奢侈品,采购量相当大。一些朝鲜巨商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充当使团的马夫、奴子,随同使节团前往中国。
从朝鲜输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马匹;貂、水獭、青鼠、豹等毛皮;海参、鲍鱼、虾、鱼、海带等海产干货;金、银、铜、豆锡、生铁、钢铁等金属;白纸、壮纸、桑皮纸等纸张;人参、胡椒、白矾、干姜等药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苹果、柿、栗等干鲜果品。从清朝输入朝鲜的有牛、羊、骡、驴等牲畜;剪刀、镊子、针、床炉、釜、皮箱、马鞍、雨伞、木箸、算盘、梳子、纽扣、烟袋、眼镜、瓷器、毛绵纸、斗方纸、火石、火镰、笔、墨、砚、铜壶、锡壶、指南针等日用杂货;各种金属制品如铲、犁、铧、锯等工具;金、银、铜制钱等通货;棉花、棉纱、生丝等纺织原料;各种棉布;各种锦缎绫绸;各种男女成衣、帽子、鞋袜;各种染料;各种食品;各种药材;各种书籍;乃至于进口珠宝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钗环首饰、自鸣钟、自鸣琴等西洋玩好、猫狗鹦鹉等珍禽异兽。此外还有清朝严禁出口的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类书籍,以及牛角、火药、硝石、硫磺等军用品,米、豆、麦等谷物,以及生丝铜铁等物,主要是由使团私带和走私进口。在中朝贸易中,也发生过一些违禁事件。对朝鲜的出口比较宽松,但是也有山海关总兵搜出地图、违禁书籍、牛角和硝磺等禁物的记载。
除了中朝贸易之外,朝鲜的廛贡商人还作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商,用从日本贸易得来的白银到中国购买丝等物,再将中国的丝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朝鲜“贸白丝于清国者,皆入倭馆,则辄得大利。白丝百斤,贸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馆,则价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丝虽累万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时期,开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参批发和出口贸易活动中与汉城、义州的同行(京商、湾商)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三方国际贸易。他们从朝鲜寺庙里的生产者那里大量买进纸张(高丽纸),从东部海岸买进海带、海参等干货,从中部和北部山区猎人那里买进水獭、豹、虎等野兽的毛皮,从中国进口白丝、锡,从日本进口红铜、铁器,这些商品都是用来进行这种三方国际贸易的。此外,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李重焕在《择里志》一书中,李寅文在画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别叙述和描绘了贸易船只经常来往于这些边远港口的情景。后朝鲜政府规定造参以松商(开城商人)为主,出口则以京商与湾商(汉城、义州商人)为主。尤其湾商到了林尚沃的时代,不仅如前文所说垄断了国内贸易,而且还代政府收税、经营银钱兑换、经纪海外贸易。
朝鲜商人的这种商业垄断和批发活动造成了对银和铜的更大需求,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倭乱之前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矿山交给了私人经营者。在十七世纪,朝鲜全境有68个银矿在开采,但是铜矿业不是很发达,因为朝鲜的铜主要是依靠日本供应的。然而在十八世纪,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铜,而与清朝的贸易也要求朝鲜大量供应铜,所以朝鲜的铜矿也发展起来了。英祖以通过增加钱币的铸造来鼓励货币流通,所以物价不断上涨,汉城市民如果不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了商业活动的话,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威胁。1801年以后,湾商中的姚舜沃声名逐渐远播,使当代朝鲜人对经商的看法转为正面,许多两班和平民不顾自己的身份,也起而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此外汉城在18世纪作为工商业城市已有了长足进展,19世纪后贸易更胜往年。老百姓对诸如刀、文具、烟竹、衣帽、餐具、农具等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女戴装饰性假发的限制实际上也消失了。
朝鲜方面为了限制白银外流,也采取过一些措施,最著名的是英祖颁布的禁纹令。英祖在朝鲜历史上是以俭朴着称的国王,即位之初,就关注清鲜贸易对朝鲜国内经济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英祖三年(1727,雍正五年),朝鲜冬至副使郑亨益向英祖进言:“……近来矿银之流入彼(清朝)中,太无限节。所谓矿银,即我国所采之银也。以我有用之货,贸彼无益之物,尽归消融,以启奢侈张四一,此甚可闷”。次年,承旨李重协上疏,“绫缎纱罗,本非我国之产,年年使行,尚方御供所入,营门旗帜所入,及各司别请求贸易之外,若或违禁,施以潜商之律,一以革举国奢靡之风,一以防私商挟带之奸,一以补度支经用之费,行一事而有三利焉”,英祖批曰:“尔言是矣,然上之衮服,下之章服,俱此中出也,难施一切之法矣”。大臣徐命均的奏章则说“以十数万之银,贸得唐物,为费不赀。而奢风渐盛,闾阎尤甚,衣服饮食,耻不若人。严禁此风则好矣。而此专在在上者之导率。圣上服御之俭,无以加勉,而宫中服饰,恐不无奢靡之习,别为申饬,以为化下之本焉”。到了英祖二十二年(1746,乾隆十一),几经酝酿,英祖终于正式发布命令:“奢侈之风,莫若近日。噫!上有好者,下必从焉。岂有不躬行而先饬民者乎?自今年使行为始,上而衮服,下而朝衣,军用外,绫罗贸来者,一切严禁”,正式禁止从中国进口纹缎。与朝鲜使团贸易的北京巨商闻讯大惊失色,“在彼国王诚盛德事,吾属自此无以聊生矣”。但是,在清、鲜两国商人的联合抵制下,禁纹令很快失去效力。中国商人开始织造无纹绸缎出口朝鲜,到了四十年后的正祖年间,禁纹令已经是名存实亡,正祖不得不重申这一命令。在英祖年间,朝鲜的两班阶级越发走向贫困和没落。两班数目的增加是他们走向贫穷的根由,因为他们持有的土地至少必须在儿子之间平分,而女儿不管出嫁与否,在遗产继承中往往也占一份。财产越来越少的两班所面临的选择是,或者作为自耕农从事农业,或者间接从事获利丰厚的工商业。随着贸易和货币流通的扩大,放高利贷是他们进入的另一个领域。商业和工业是次要职业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一些人力陈向清代中国学习的必要性。曾随同韩国使节团去过中国的朴趾源和朴齐家等人亲眼见到眼里商业和制造业发展的情形。他们回到韩国后,建议采取积极政策来发展商业、冶金业、渔业、畜牧业、园艺和采矿业。连非法翻印书籍的活动也商业化了,因为富有的两班竞相出版著名的祖先的文学作品集。这种情况导致刊印受人欢迎的小说和诗歌。人民特别赞赏讽刺和社会批判作品。讲述一个演艺人的女儿的忠贞的《春香传》读者众多,因为书中充满了对官吏的贪婪和势利的讽刺。在司法方面,英祖废除了压膝、黥刺等肉刑,在宫门前树立了申闻鼓,使庶民的冤情得以闻达朝廷,以便审理申雪。军事方面,在南方庆尚道设立了统营,作为防备日本的水军的指挥和训练机构。
对外政策 朝鲜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对于日本和满洲政权则采取敌视的态度。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并引至光海君被废。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已经失去辽东领土的明朝无力支援朝鲜,朝鲜承认后金为兄朝鲜为弟的两国关系。1636年后金随着更名为清朝对朝鲜要求来朝贡而打明朝,朝鲜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发表不承认皇太极为中华天子。皇太极亲自率领12万士兵入侵朝鲜,朝鲜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册封。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开国。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1896年,朝鲜国王高宗称帝登极,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但是日本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并在朝鲜设立了朝鲜统监一职。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与所谓的“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朝鲜王朝灭亡。
世系表
朝鲜太祖 李成桂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用明朝年号 (洪武)
朝鲜定宗 李芳果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李芳果 用明朝年号(建文)
朝鲜太宗 李芳远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用明朝年号(永乐)
朝鲜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太宗嫡四子,用明朝年号(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朝鲜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世宗嫡长子,用明朝年号(景泰)
朝鲜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文宗嫡子,用明朝年号(景泰)
朝鲜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用明朝年号(景泰、天顺、成化)
朝鲜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世祖嫡次子,用明朝年号(成化)
朝鲜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懿敬世子 谥朝鲜德宗大王(1438年——1457年))嫡次子,睿宗侄子,用明朝年号(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用明朝年号(弘治、正德)
朝鲜中宗 李怿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用明朝年号(正德、嘉靖)
朝鲜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中宗嫡长子,用明朝年号(嘉靖)
朝鲜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中宗嫡次子,用明朝年号(嘉靖、隆庆)
朝鲜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用明朝年号 (隆庆、万历)
光海君 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用明朝年号(万历)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用明朝及清朝年号(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朝鲜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仁祖嫡次子,用干支纪年,同中国来往使用清朝年号
朝鲜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干支纪年
朝鲜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显宗嫡子,干支纪年
朝鲜景宗 李昀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干支纪年
朝鲜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肃宗庶四子,干支纪年
朝鲜正祖 李算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干支纪年
朝鲜纯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正祖庶长子,干支纪年
朝鲜宪宗 李奂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干支纪年
朝鲜哲宗 李升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干支纪年
朝鲜高宗 李熙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建阳/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
朝鲜纯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高宗嫡长子,年号隆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