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官场预言家票证,几代人难忘的记忆-北京市档案馆

全部文章 admin 2017-08-31 50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票证,几代人难忘的记忆-北京市档案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1953 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许楚涵。
北京凭票供应商品达69种
据《北京副食品商业志》记载,1959年以后,北京粮食调入发生困难,一度出现库存用粮不够维持6天需求的紧急状态。为此,居民由凭证供粮改为凭票供粮。粮票分为粗粮票、面粉票、大米票等等。粮食定量依年龄大小蝶形封头,婴儿3斤、少儿6斤、儿童8斤,成人21斤不等。此外还依身份不同,指标各异。据统计,北京市1961年度凭票供应物品达69种,还不包括凭证的。
《北京档案史料》记载,由于口粮标准低,副食品短缺,人们饥饿,一时间贪污、偷盗、倒卖粮票以及假粮票的案件时有发生。1961年一市斤北京粮票黑市价3元,一市斤全国通用粮票黑市价4元,一市斤北京面粉票黑市价5元。
《北京档案史料》记载,1961年北京市年人均肉食消费量8两半,是有史以来北京居民消费水平最低的一年。1960年,蔬菜被划为“国家二类商品”媚拉,实行凭票限量供应,有北京户口的每人每天供应蔬菜2两,以土豆、白菜为主。茶叶自1959年起被划为国家二类物资。1960年中秋、国庆两节重生造星系统,居民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供应1两,单身汉凭《个人购货证》每人供应2钱(10克)。
除此之外, 1960年和1982年还发行过只有侨胞、侨眷才能享用的特殊票证“侨汇券”。这是为鼓励海外华侨向国内亲友寄回外汇,国家发行的特殊票证。凡是从境外汇入外币折合人民币 100元的,可凭“侨汇券”增加供应粮食6公斤、食油1公斤、白糖2斤、鲜肉2斤、棉布10尺。
为了分配有限商品,还发放过肥皂票、火柴票、烟筒票、铁锅票、铝锅票、大衣柜票、木床票、闹钟票、电灯泡票、自行车票等等。
没票寸步难行
XX 同学英鉴:
久未晤面,尊况想必胜常。兹有急事,恳祈援手。我一时不慎遗失粮票40余斤,在陈之厄,逼于眉睫。我缩食才几日,已头昏体颤,势将不起,瞻望前程毫无生趣,只憾无勇气自杀耳。我诚知每人不充裕,但集腋成裘,堆沙成塔,助我暂度难关,陈雁升以免发生意外。所借粮票,一两二两,一斤二斤,量力不拘,用信寄下,并请指示偿还之日,以便统筹偿还之序。爱莫能助,视之必然,不得不做将伯之乎!恳请解推之力,方寸瞭望,凌寒不胜,耑恳请至门派养成日志。——老师垂暮。
上世纪60年代一名教师在粮票丢失以后,为了给全家人寻得一条生路,不得不写信给教过的三届毕业生,向自己的学生“讨”粮票。
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时,看到一张“产妇挂面证明单”。这是一张白色的证明单披甲树螽,像现在医院的处方笺。上面写着“第一胎按规定给予办理供应挂面等手续”,并盖有医院的公章。官场预言家这是1973年12月份北京一个妇女生小孩的时候,医院开的证明。当时挂面必须凭票供应,这在各地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提起粮票,家住老北京城南已到花甲之年的王先生如数家珍。他说,那年代,粮票就是人们的“命根子”,没有粮票注定挨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个烧饼2两粮票、7分钱;一碗大米饭4两粮票、8分钱;一碗素汤面4两粮票、1角4分钱;一个面包4两粮票、1角7分钱。到商店买点心、饼干,统统要粮票。
更有意思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作为粮食作物的红薯,是不准随意买卖的。那时每年秋季红薯成熟时节,想要吃红薯,还需要到指定粮站里,凭一斤地方粮票购买3斤红薯鱼俱罗。
票证更多地则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苦涩的记忆金舒春。请人家吃饭,还得收人家粮票,感觉非常难为情。那时人们结婚时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按照当时的惯例,来者除了随份子之外,也都会自觉地交三两粮票遛鬼 酥油饼。1963年,周恩来为参加世乒赛的国家乒乓球队饯行,在通知大家赴宴的时候,还加上了一句:“各人自带粮票!”
当年还有一些特殊的票证——购买短缺工业品(如手表、自行车)的“工业券”和购买布料、衣服的“布票”。当年,人们想买一些短缺商品,不管是衣食住行哪一方面的东西沈星辰,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需的票证。
当然免票供给的东西也有一些,但往往在商店摆卖之前就从“后门”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有捷足先登者才能买得到,这就使排长龙购物成了当时城市中一道并不靓丽的风景线贤士榜。
粮票收藏家刘彦卿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的票证历史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了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发展史;是历经沧桑达半个世纪的完整板块;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