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她是我的朋友ppt熙宁变法前言:一项贵亲大臣福利补贴轻轻扇动的翅膀-禹行天下

全部文章 admin 2017-08-03 30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熙宁变法前言:一项贵亲大臣福利补贴轻轻扇动的翅膀-禹行天下

这个福利工作会议,发生在公元1068年8月的一天。当时是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距今已经过去948年了。
会议主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北宋皇朝最高领导人神宗赵顼。他当时刚满20岁,登基还不到两年。
参会人员不少。
主要有:国务委员兼组织部长曾公亮,时年69岁。皇帝秘书处主任王珪,时年49岁。皇帝秘书处秘书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分别是49、47岁。等等。
会议地点,在开封皇城的延和殿。这是大内六大殿之一,但不是正殿,而是便殿,是皇帝可以自由召见臣子并自由发表见解的场所。
会议内容卜王之王,主要议论要不要取消一项贵亲大臣的福利补贴。
这项福利补贴,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郊赐”。按惯例美人图风中啸,贵亲大臣陪同皇帝到郊外开展祭祀,可以额外领一笔交通伙食补贴。
这笔补贴具体牵涉有多少人、多少钱,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反正当时的北宋朝廷已经严重缺钱多年,国库空虚。
《宋史?食货志》载,赵顼继位的前两年,即公元1065年,宋朝财政赤字达1750余万。而当时,朝廷平均年财政收入只有6000万左右。
中央穷得叮当响,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依然如故。这就是这次会议的背景。
议题的提交人是曾公亮,69岁高龄的他”忧国家之忧”,建议皇帝取消“郊赐”。等于说,看到中央困难,高官们主动提出降薪。
曾公亮讲完后,赵顼并没有首先发言,而是让其他参会人员先表达意见。在这次会议上,他的“民主集中制”似乎落实得不错。
司马光第一个发言,对议题表示赞同。他说,虽然取消这项补贴省不了多少钱,但中央大员带头“减少浮费”,崇尚节约,可以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料,王安石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取消了,省不了几个钱也解决不了大问题,反而损害朝廷的体面,周毅火意义不大。同时,他进一步提出,国库空虚这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句话似乎说得有点大了蔡端宏。司马光一听就急了:“近40多年来国家一直紧巴巴的,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大不了呢?”
王安石毫不示弱:“国库空虚本身确实不是事,真正的问题在于找到导致国库空虚的原因啊。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善于理财生财。”
会议刚开始,司马光和王安石居然就掐上了。
司马光继续说:“什么叫善于理财生财?说到底都是巧取豪夺、搜刮聚敛,最终造成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对维护稳定有什么好处呢?”
王安石说:“搜刮聚敛怎么能叫善于理财生财呢?真正懂得理财的人,可以做到百姓的负担不加重,而财政收入能够增多。”
在这里,王安石说出了他的名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接着,司马光也说出了他的光辉金句“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他说:“你说的观点毫无道理可言。天下世间的蛋糕就这么大,不在百姓手里,就必然在官府手里。官府要增加收入,百姓的财富就必然会减少栗色小天使板蓝花儿开。”
司马光这么生气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通过发展生产,而不是加重农民负担来提高财政收入,是他一贯的主张。
早在几年前,他就提出“务农通商,以蕃息财务”,鼓励农业商业发展,培育财富源头,藏富于民,“养其本原而徐取之”。
“司马光,没有慌”,这确实是非常稳健的理财之道,就是放到今天,也依然鲜活如新,不会过时。
可以说,他的主张,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属于“谋远虑”。
至于王安石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这个会议上,他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措施。但是,从他后来的变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他的“均输法”,是在商品流通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下功夫。青苗、募役等法令,实际执行中变成了“放高利贷”,属于金融市场操作。
也就是说,主要通过加强对流通、赋税、融资等环节的控制,运用经济制裁和法律手段泰星om,把部分民间财富快速转移到了国家手中。
这样做,“国用”确实是很快就充足了,但“民不加赋”显然成了一句空话。在这一点上,司马光看得很准。
可是,王安石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理财主张,能在很短时间内增加收入,缓解财政危机,属于“解近忧”。
争论到这里,两人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你来我往王君平微博,唇枪舌剑,越来越激烈。
这时,稳健派登场了。
皇帝秘书处主任王珪说话了:“司马光所说裁减浮费应该从中央大员开始,言之有理;王安石所说本来花费不多,取消会伤及国家体面,也值得考虑。谨听皇上拍板定夺。”
从一个具体福利项目的存废,争论到国家财政的指导方针,显然严重偏离了会议议程。
国家财政指导方针的确定,这是一个多大的事呢阳萌?关乎国计民生,当然不是一次两次会议就能够确定的。两人再争论下去,就没完没了了。
作为司马光和王安石的领导,王珪不偏不倚的一句话,就把议论的方向拉回了原定的会议主题,老辣如斯。
对于王珪望而生畏造句,史书评论他身居中央要职16年,只会顺承皇帝旨意办事,无所建树,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
这似乎有些委屈了他。
我专门查阅了有关王珪的史料。他从皇帝秘书做到国务院总理,直到67岁去世郑其斌,一生都身居要职。
公元1086年5月,王硅因病去世,宋哲宗专门“辍朝五日,赙金帛五千,赠太师,谥曰文恭张惠雅,赐寿昌甲第”,极度恩宠。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靠拍马屁,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成功,但很难能够得到一世的成功。
先后20多年,王珪负责办理各种典礼祭祀等重要国务活动,没有出过差错;朝廷和皇帝的重要文稿,几乎由他亲手撰写,用笔稳健施笑朔,措辞凝练,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
史书还记载了一个小细节。宋仁宗嘉祐年孙络络,一次,中书通知他起草册立太子的诏书,他说:“这是大事,皇帝没有当面交代启吾东疆论坛,我不能写。”到了第二天,宋仁宗亲口对他说:“册立太子,她是我的朋友ppt朕意已决。”他才“退而起草”。
王珪是典型的老成持重派。虽然没有像司马光和王安石那样明显的事功,但他对复杂困难局面的苦心维持和周到经营,同样也是杰出的政治智慧。
这一点,他说的这一句话已经淋漓尽致体现出来。这句话蕴含着的深意,20岁的宋神宗赵顼也体会到。
赵顼表态:“裁减浮费应该从贵近大臣开始,这点我很同意司马光的看法。但是,就这次具体的郊赐来说,从大体考虑,就不要取消了。散会!”
这个少年皇帝高超的政治手腕,也是很厉害的。

这项具体福利补贴的事情尘埃落定了,国家今后的财政政策又该如何取舍呢?
一个治本,谋远虑,耗时长;一个治标,解近忧,有速效。假如你是皇帝赵顼,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会如何做到平衡取舍呢?
当然,历史远比这种取舍更为复杂了。赵顼作出了他当时的抉择。
会议结束后未多久,王安石获得了重用,被任命为副总理,正式开启了复杂曲折的“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选择离开中央,远赴洛阳,用19年时光写出了《资治通鉴》一书,在历史上留下了伟大的令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唯为弟弟”,请长按如下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