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大雅斋糕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话下民族风情

全部文章 admin 2018-11-07 222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话下民族风情
瀍(chan)河回族区是河南省洛阳市下辖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毗邻,北依邙山,南濒洛河,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城市区之一。

瀍河回族区有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22个民族。瀍河回族区辖1个回族乡、7个街道,共26个社区、3个行政村。1个回族乡(瀍河回族乡)、7个街道(东关街道、北窑街道、瀍西街道、五股路街道、塔湾街道、杨文街道、华林街道)。

有洛阳“东大门”之称的瀍河回族区,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辖区东关大街上的“孔子入周问礼至此”碑,相传曾是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乐制度到过的地方。

瀍河回族区内四教并存,有清真寺13坊、基督教堂2处、天主教堂1座、佛教寺院1座,信教徒群众3万余人。塔西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历经沧桑,见证着伊斯兰教在洛阳的历史渊源和周边浓厚的宗教文化积淀。
心意六合拳、东关双龙、马杰山牛肉汤、清真水席等民俗文化项目和餐饮项目,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涌入,且有5项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老子故居、赵匡胤出生地(爽明街八孔窑)、勒马听风街(关羽勒马听风处)、九龙台(曹操点兵台)、铜驼暮雨(洛阳八大景之一)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散落瀍河两岸。

一年一度的洛阳民俗文化庙会,更是一场场民俗文化展演的盛宴。含嘉仓、回洛仓,作为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粮仓,他们有力地见证了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的兴旺发达。
夹马营烧鸡兔肉、麦盛斋糕点、马坡烧烤等风味饮食及二鬼捧跤、威风锣鼓、抖空竹等民俗艺术远近闻名,为瀍河回族区增添了无限风情,也为国内外游客来瀍观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食粮。

古唐寺
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门村内。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瀍河回族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后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清末,该寺又毁于火灾。吴佩孚到洛阳后,命参谋长张佐民重新修复该寺,名字也改为古唐寺。寺内现存山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另有碑石十余方。

吕祖庵
吕祖庵,又叫吕祖庙,在洛阳市北约2.5千米的邙山上。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憩鹤于邙山之颠”,后人在此处修庙塑像,即今之吕祖庵。现存建筑为清代所留李高扬。该庵座西朝东,依山临水。庵院小巧玲珑,古树参天,风景清幽,历来就是游览避暑胜地。现有歇山式山门、卷棚、大殿(原供吕祖像)、二殿、配殿及厢房等建筑,另有石狮一对,古碑碣十余通。

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洛阳市新街南端,正门对着九都路。原为潞泽会馆,因祀关羽又名关帝庙。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两地商人集资所建,主要用于同乡商人传递信息和物资集散,是晋商文化的产物。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整个古代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之一,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地方古代建筑杰出的典范。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舞楼、钟鼓楼、穿房、廊房、正殿、后殿、配殿等,是一组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1981年建为豫西博物馆,1987年改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次年对外开放。

该馆除有刺绣厅、婚俗厅、寿俗厅、民间工艺厅、匾额厅等基本陈列外,还有皮影表演、婚俗表演、民俗服饰表演等演示活动,这些陈列和活动,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还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特别是一年一度在这里成功举办的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为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中外游客青睐。

少数民族乡
瀍河回族乡
瀍河回族乡位于洛阳市东大门,北依邙山岭,南临洛河岸,东望白马寺,西靠繁华市区,因回族群众沿瀍河两岸居住而得名,是洛阳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瀍河回族乡3.6万余名居民中,回族群众约有1.5万名,占总人口约42%。中窑社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
马坡社区和小李村社区是瀍河乡现阶段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非遗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铲锻造技艺
心意六合拳
东关双龙
马杰山牛肉汤制作技艺
二鬼捧跤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2008年国务院发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驰星周洛阳牡丹花会、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等入选。其中,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是河南省餐饮业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餐饮业唯一的全套宴席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席”是河南洛阳特有的地方风味菜肴,它风味独特,选料十分讲究,烹制认真精细,味道鲜美多样,口感舒适爽利,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三绝”。
沿至今日的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信步造句,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

真命天子假燕窝水席的另一特点是素菜荤做,以假代真。水席中有名的“洛阳燕菜”、“假海参”等,都是民间普通的萝卜、粉条,但经厨师妙手烹制后,便脱胎换骨,味美异常,如奇花绽放,让人叫绝。说起洛阳燕菜,它是洛阳水席的第一道大菜,为水席中的上肴。此菜制作精细,口味酸辣香郁,鲜嫩清爽。

传说唐朝武则天时,洛阳东关下园长了一个重约近15000克的大萝卜,民众认为是丰年之兆,于是将它进贡给女皇,武则天一见大悦,即嘱御厨烹制。萝卜原只是一种平民食物,宫廷厨师并无做萝卜的经验,但慑于皇命,终于做出一道将萝卜切成细丝,再配以山珍海味的萝卜丝汤。武则天用后大为赞赏,并以其具有燕窝风味而赐名“假燕窝”。从此,这道民间的普通菜肴一夜间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皇亲大臣、庶民百姓竞相仿制的宴席大菜。由于它能适应多种原材料配置,所以既可用名贵的山珍海味,又能用一般的肉丝、鸡蛋等做配料。其味香郁,十分可口。随着历史变迁和历代名厨的辛勤研制,经过创新和发展,使“假燕窝”日臻完善。因它起始于洛阳,故称为“洛阳燕菜”。

洛阳水席有高、中、低档之分。如今高档水席有海参席、鱼翅席、广肚席;中档水席有鸡席、鱼席、肉席;低档水席为大众席,以肉、粉条、蔬菜为主。由于洛阳水席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咸甜酸辣,一菜一味;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粉条、萝卜,都能做出一席菜,可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里贝里刀疤,因此洛阳水席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东关双龙
洛阳瀍河东关爽明街(明清时称龙街),北端的夹马营是五代时期洛阳驻防军的营地(俗称大寺,现为洛阳市第一高中),也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诞生地,历史记载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唐洛京驻防军的一个首领,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就诞生在这里。
据民间传说,天成二年盛夏的一天下午,闷热烦躁,瞬间乌云弥漫天空。闪电雷鸣不断,此时赵匡胤降生落地之时满屋异香,故赵匡胤乳名香孩儿,香孩儿出生后,雨停风息,天空中赤光冲天,远而见之如火烧一般,后称火烧街(今爽明街)雅荷四季城,宋太祖开宝九年西幸洛阳,曾查看他的故居,在明代万历年间在爽明街北端建造宋太祖庙。并刻“夹马营”三个大字石碑一道,碑意:文武百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古庙遗址在今瀍河环卫站处,石碑在文革时毁坏无存。

瀍河区东关泰山庙西侧(现洛川街口东)旧时有座卧龙桥,在此民间就有真龙现身的传说:在宋朝初期的某日,电闪雷鸣过后,一条巨龙降到了这一带,附近的乡亲们天天祈祷,端水往龙子身上泼水,求它返回上苍,乡亲们的举动感动了天庭,真龙腾空驾云又回到天上,东关艺人后来模仿真龙的形体制作了东关龙灯。
大关东龙灯在洛阳地区,明朝已经形成。民间艺人们年年在灯节,正月十三到十六耍龙灯,并久负盛名,并鼎盛于清朝。双龙系火龙和青龙,火龙象征——宋太祖赵匡胤,青龙象征——宋太宗赵光义。民间流传,龙生龙、凤生凤一代出了两朝廷,东关双龙之称由此而来。

二鬼摔跤
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文化底蕴丰厚,许多达官显贵都葬在这里的邙山上。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在汉墓里就曾看到过“二鬼摔跤”的壁画;据史记记载,“二鬼摔跤”在当时又称“角抵戏”或“傀儡戏”等,它源于汉,盛于唐、宋,流传至今,也由最早的祭祀舞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民间艺术。
“二鬼摔跤”表演时难度极大,表演者要背驮重达二十斤左右的道具,演员在道具里弯着腰,看不到自己的表演效果,因为它对平衡能力和抗摔性的要求较高,所以表演者必须要有武术和气功基础方可胜任。

演员所背的道具上有两个造型夸张的鬼头怒目而视,相互搭肩做互抱状,下面有两个假腿,身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其中“一鬼”的腿,演员自身的双腿作为另“一鬼”的腿,表演者通过一定的套路和技巧,利用推、踢、绊、翻、旋、摔、扫、托举等动作互踢互绊扭打在一起,犹如真人摔跤一样。
表演时可在地上、桌凳上,也可在舞台上,形式多种多样,因地制宜,给观众们留下两鬼打斗摔跤的滑稽风趣惊险神秘的喜剧效果。
“二鬼摔跤”是一种表演风格独特、风趣、惊险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今在洛阳会表演的据说还有偃师和李楼乡的艺人同行。经过“二鬼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宏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二鬼摔跤”在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由师父传授的五式套路发展到如今的十几式,其在桌凳上的表演在同行中是独一无二的。

洛阳心意六合拳
全称《圣行心意六合拳》,是中华民族古老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清代初期开源于洛阳瀍河地区,开山祖师为回族人马学礼,历代沿革,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传递范围仅限洛阳地区。洛阳心意六合拳第八代传人、新安心意拳德超武术馆馆长杨德民。师承脉络: 马学礼——马兴——马梅虎——刘万义——马梦乐——孙顺福——孙友恒——杨德民—— 李冰、王歌、杨迪、郭颜伟等。
洛阳心意拳号称:“十大形”,模仿动物龙、虎、鹰、鹞、燕、猴、马、蛇、猫、鸡等飞禽走兽天生搏击动作衍化而来,创拳立意旨在保国御敌,祛恶扬善,重练搏击。此拳属我国亘古固有之拳法,所以,又称谓:“内家拳”,先古时期代代秘传,不可轻易示人。练拳叫作“蹦捶”,行拳多走直线,不图外观修饰,朴实无华,久练实磨张玉其,讲究功夫,被历代武术家珍视为:拳术之上乘,民族之瑰宝。传授规矩非常严谨,选徒必须以德为先,宁可失传,决不乱传。

心意拳基本理论为六合,其中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基本身法是“单把”,“单把”身成五形,取像于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把把不离鹰爪。
整体拳法结构由八样身法组成,即:缩身、展身、定身、拧身、蹿践身、跳跃身、卧身、回身。注重装束利索,四肢分明,气质英雄,不求千招有,只要一式精,招招式式要求千锤百炼,火候练到: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灵活多变。其风格为八个字:勇、猛、短、毒、疾、狠、快、利。拳势练成捶如雷动风响,掂起轻重,定身如契撅,显示出阳刚之美。心意六合拳是一种良好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技击术,更是一种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洛阳铲锻造技艺
洛阳铲又名探铲,是一种考古工具,为瓦形金属铲头,一端有柄,可以接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入土20余米。铲头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明代王士性著《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云:“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明代盗墓者使用的铁锥,在民国时期演变成著名的洛阳铲。洛阳铲口径较小,下土后对地下文物的破坏很小,因此它成为北方盗墓者普遍使用的古墓探测工具。
洛阳铲的“改邪归正”要感谢一个人——民国时期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他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将其试用于考古钻探。

卫聚贤在其所著的《中国考古学史》中写道:“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系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作者详细记载了洛阳铲的形状和使用方法曲佑良。
孙清娃(1924—2007),洛阳铲锻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也是传承人中的核心人物。洛阳铲锻造技艺保护单位——瀍河回族区小李村立交桥下的孙清娃探铲厂,探铲厂负责人吕爱珍和洛阳铲锻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孙凯强,1990年生,自幼受爷爷孙清娃的熏陶,对洛阳铲的选材、锻造研究深入,掌握了锻造洛阳铲的一整套技艺皖维吧。

洛阳铲已由最早的单一瓦形发展到今天数十种形状、大小不同的探铲,使用范围也从单一的考古发掘扩展到公路、铁路护坡加固,建筑桩基灌注,煤炭、石油勘探,林业植树等各行各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仅安阳段工地就使用了300余把洛阳孙清娃探铲厂打造的洛阳铲。
一把小小的洛阳铲,要经过下料、裁切、制胚、烧制、锻打、成型、剪胚、修边、磨刃、敲打、热处理、捏窍等28道工序400次敲打方能完成,每道工序都需要手工进行。
不断改进洛阳铲,最终达到“(下土后)土带满,不掉土;出土快,易倒土;提铲易,不费力;遇到砖石不卷刃”的好铲标准。

马杰山牛肉汤
“清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不喝牛肉汤,不算到洛阳”。汤在洛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代代相传,情深意厚,堪为汉唐遗风。
俗话说:“开封的包子,洛阳的汤”。 洛阳的汤种类繁多,其中牛肉汤最为著名的要数马杰山牛肉汤。马家牛肉汤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自马家祖辈创始以来,沿袭至马杰山清真汤馆的主人马世贤先生已有六代之多。马杰山牛肉汤颇具特色,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用肉讲究:凡购进的牛肉必须是经阿訇宰杀且必须是当天新鲜的牛后腿肉,用骨也全是精选的精光腿骨。自汤馆开始经营刘满世,至今从不例外。
二是用料讲究:严格按照祖方选料配料,精研细磨,分季节选配。
三是煨汤讲究:每次煨汤必经三锅,一锅去血紧肉,二锅六成熟放料,三锅边煮边卖,不兑水,不留汤,卖完关门,卖不完倒掉,确保新鲜原汁原味。
四是该汤能增进食欲,饱腹耐饥,回味悠长。
汤馆做的膜也颇具特色,除了油膜、烙膜外,“硬面锅盔”也是回族传统面食一绝,锅盔厚2厘米,直径50厘米,每个重3公斤左右。这种膜外酥里韧,滋味甜香,进汤耐泡,入口耐嚼。

民族节日
洛阳民俗文化庙会
2017年4月13日,第27届河洛文化民俗庙会在洛阳民俗博物馆开幕,广大市民及游客可以欣赏到独具河洛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风采。该庙会以“弘扬河洛民间文化 展示民间艺术”为主题,将持续三天。

作为洛阳牡丹花会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民俗文化庙会每年都精心组织来自全市的各民间艺术团体和社火团队演出,龙灯、狮舞、排鼓、腰鼓、秧歌、斗鸡等民间艺术节目,这些民间艺术活动既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还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第27届河洛文化民俗庙会作为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重要文化活动项目之一,本届庙会将持续至15日,并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在13日的开幕式现场,随着“女皇武则天”率文武百官盛装出场,河洛大鼓、传统器乐合奏等节目相继登台表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视听大餐。

本届庙会邀请了多位本地及外地的著名民间艺术家、艺术团体,今明两天,庙会现场将继续展演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偃师狮舞、南无拳、海神乐、南庄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
除了精彩的非遗表演,庙会上,市民和游客还可以与历史悠久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剪纸、面塑、手工布艺等非物质文化技艺零距离接触。

特产和美食
马杰山牛肉汤、清真水席、夹马营烧鸡兔肉、麦盛斋糕点、马坡烧烤等风味饮食。

瀍河回族区龙泉社区
瀍河回族区龙泉社区以“艺苑”为特色,以“荟萃文艺精华,引领先进文化”为目标,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注重选拔热爱文化事业、有专业技能的文艺人才,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在辖区营造了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
瀍河回族区龙泉社区入选2015—2016年度“河南省特色文化村(社区)”。

洛阳市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现辖1市8县6区。

洛阳是一座底蕴深厚、名重古今的历史文化圣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

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沿洛河一字排开的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武圣关羽陵寝关林,武则天坐朝听政、朝拜礼佛的明堂、天堂,以及定鼎门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数十家博物馆,无不彰显着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先后有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

洛阳是一座风光秀美、独具魅力的优秀旅游名城。现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15家。“北方千岛湖”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山岳经典?十里画屏”老君山、“北国水乡”重渡沟,以及龙峪湾、天池山、西泰山、神灵寨等风景名胜,兼具南北风光之神韵。

市区及周边分布着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四大森林公园和隋唐城遗址公园,伊、洛、瀍、涧、黄五条河流纵横其间,长达20余公里的洛浦公园穿城而过。

洛阳牡丹始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形成9大色系、10种花型、1200多个品种。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已经成为蜚声中外的国家级文化盛会,跻身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洛阳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洛阳市被命名为“中国牡丹花都”。

洛阳市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全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发达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洛阳是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

2012年3月24日下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上,洛阳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与我市一同入围“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的有:河南省的开封市、新郑市、淮阳县、固始县,山西省洪洞县,福建省永定县、三明市,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梅州市。

洛阳汉魏故城区域的偃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球客属的主要祖根地,“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纪念碑”在此落成。开封有珠玑巷、守望阁,用以展示客家名流事迹和姓氏族谱。“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是河南固始县人林嘉凌,建在固始县西九华山上的寻根楼,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寻亲的必去之地。周口淮阳的太昊陵,是纪念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因伏羲位居三皇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陵。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在这里焚香跪拜、寻根祭祖,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祖根地。
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洛阳偃师市市区北部的虎头山森林公园大门东侧,建在寓意1700年历程的17级台阶的两层方坛上,碑体总高13.6米,由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碑体正面刻有“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13个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碑铭,基座四周是表现客家先民南迁及客家人发展历史的浮雕。在方形碑体上端的圆柱体饰以祥云图案寓意“天圆地方”,其上安坐名为望君归的瑞兽。瑞兽面朝客家先民当年离开故土的东南方向,寓意着家乡父老期盼离乡的游子,从四面八方回归故里。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洛大鼓
唐三彩烧制技艺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关公信俗
洛阳牡丹花会
洛阳宫灯
平乐郭氏正骨
河图洛书传说
豫剧
曲剧

洛阳市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洛大鼓
黄河澄泥砚
杜康酿酒工艺
洛阳关林朝圣大典
洛阳宫灯
洛阳牡丹栽培技艺
大里王狮舞
洛阳水席
洛阳正骨
唐三彩

洛阳海神乐
河图洛书传说
面塑
刘井薛氏石刻
曹屯排鼓
通背拳
小街锅贴制作技艺
象庄秦氏妇科
洛神的传说
刘井薛氏石刻
九连灯
木偶戏
制鼓技艺
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
灵山庙会
民间剪纸
黄河号子(硪工号子)

洛阳市有两个少数民族乡镇
瀍河回族乡
洛宁王范回族镇
王范回族镇
王范回族镇位于县城西部,南临洛河水,北依延寿山,镇区交通便利,郑卢路穿越全境,县城兴宁路、长虹路、凤翼路、洛浦路、南环路在辖区内纵横交错,是洛宁县唯一的民族乡镇,
王范回族镇大力实施""三横""凤翼路,兴宁西路、王范街","两纵""(清真寺胡同、戏院胡同","一个园""永宁湖(洛浦公园)","四个市场""(王范粮贸市场、竹木家俱市场、畜禽交易市场、中原货物集散市场)的总体建设规划。
1999年荣获河南省""民族 团结进步""先进单位;2000年被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

中原村
洛宁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地处回族镇西侧,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是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睦相处的民族村。
中原村(回族村)充分发挥当地回族群众餐饮优势,以建设穆斯林民族风情餐饮一条街(长1000米)为龙头,投资近360万元建设中原村民族文化广场,实施穆斯林风情餐饮街改造,大力发展回族群众农家乐。穆斯林民族风情餐饮一条街已初具规范,入驻商家153户,其中回族群众商户80家。

史诗剧——《武则天》
洛阳市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史诗剧——《武则天》由导演、作曲、舞美、灯光、服装各领域名家联袂精心打造,演出分为九场,通过智取宠幸、后宫争斗等十多个故事演绎武则天14岁入宫到82岁去世这饱受争议的一生。该剧演出融入了卢舍那大佛、牡丹、洛阳方言等地道的“洛阳元素”,多个方面均是第一次呈现。

洛阳市节庆
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牡丹是洛阳的市花,也是中国的国花。洛阳是我国最大的牡丹观赏中心,也是最大的牡丹商品生产基地,因而洛阳有”国花牡丹城”之称。

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是洛阳最盛大的节庆活动,它集旅游、经贸、科技成果交流、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为一体,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参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洛阳牡丹花会的真实写照赵亚波。


2017年4月1日,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赏花启动仪式为牡丹文化节拉开了序幕。中国国花园第四届“蝶恋花”蝴蝶文化展,王城公园第35届洛阳牡丹灯会、第九届“王城之春”牡丹插花花艺展,南关公园2017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展暨交易会,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首届3D文化艺术展。

国际牡丹园第三届洛阳兰花展、航天牡丹科技展、2017洛阳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台湾风情节、第27届河洛文化民俗庙会、洛阳2017梦幻花海节、第十六届汝阳杜鹃花节暨炎黄文化节等活动纷纷登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集聚了旺盛的人气。
花开时节,千年帝都洛阳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4月10日晚,由文化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在洛阳市体育中心广场举行。

开幕式演出分为河洛文化、丝路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四大篇章,通过深度挖掘河洛文化及运河文明的过去与现在,突出洛阳作为华夏之根、河洛之源的历史地位,以及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地位,展现洛阳厚重的工业历史和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使命。

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历史人文游、生态度假游热度不减,保持了较好的旅游接待势头。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区游客盈门。为了满足游客朋友们想要在龙门赏牡丹的真切愿望,龙门石窟打造“全域赏花”的理念,分别在景区的东北服务区、西北服务区、伊河沿岸、大石门、奉先寺、礼佛台等区域摆放品种丰富、造型别致的精品牡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留念。

龙潭大峡谷、重渡沟、鸡冠洞、老君山、白云山、荆紫仙山、黛眉山等生态休闲景区受到不少游客欢迎,自驾车盈门。
本届牡丹文化节期间,宜阳县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精心策划推出荷兰花海风车文化节、“美丽上观”桃园文化节、灵山庙会等活动,精彩纷呈,进而带旺了县域乡村旅游。

洛阳市各个观赏园花情如下:
中国国花园全园约有85个品种2.5万株牡丹开放。人工调控花期牡丹有明星、朱砂垒、珊瑚台、雪映桃花等品种成片盛开;露地自然花期彩绘、宫样妆、丛中笑、银红巧对等品种初开。主要赏花点:早开园(西区)、秋翁遇仙亭。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全园约有80个品种1.1万株牡丹开放。人工调控花期牡丹有彩霞、洛阳红、蓝月亮、胜葛巾、雨后风光等品种成片盛开;露地自然花期景玉、祥天、蓝月亮、迎日红、西瓜瓤等品种初开。主要赏花点:科技园、九色园和百花园。  

 
王城公园全园约有100个品种1.3万株牡丹开放。人工调控花期牡丹有雨后风光、银红巧对、墨楼争辉、黑海撒金等品种成片盛开,沉香楼周边大株型牡丹高低错落、雍容华贵;露地自然花期洛阳红、御衣黄、红珠女、锦云红、狮子头等品种初开。主要赏花点:沉香楼、牡丹仙子周边。  

 
国家牡丹园全园约有70个品种3万株牡丹开放。人工调控花期牡丹有明星、红玉、小桃红、杜鹃花、蓝月亮、洛阳红等品种盛开。四季牡丹展馆内约有50个品种300盆牡丹盛开。

国际牡丹园全园约有30个品种5000株牡丹开放。人工调控花期牡丹有红绫、珊瑚台、洛阳红、紫盘托桂等品种盛开。园内有太阳、花竞、旭港、紫红殿等100多盆精品盆栽牡丹盛开。主要赏花点:华夏园。

神州牡丹园全园约有60个品种7000株牡丹开放。室内展出的主要品种有金阁、金晃、二乔、洛阳红、月宫烛光;露地自然花期景玉、迎日红、蓝宝石、银红巧对等品种初开。主要赏花点:国韵阁、富贵楼、天香会馆和四季展馆。

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2017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在关林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代表共同祭拜、缅怀武圣关公。

这也标志着9月25日至10月8日的2017中国洛阳关公文化艺术周正式启幕。秋祭关公,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由明、清秋季祭拜武圣关公大典引申的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是洛阳市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也是河洛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文化活动内容之一,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2017年的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依照清代祭拜关公的程式进行,乐舞告祭、献太牢、献肴、献爵、行祭拜礼以及《八佾舞》场景一一再现,来自海内外的华人、数十家关庙、社会团体、众多知名企业家代表近200人列队参拜关公。

洛阳关林是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郑智允,为我国三大关帝庙之首。中华民族历来对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推崇备至,海外华人更是把关公奉为平安神和武财神,因此,洛阳关林常年香火鼎盛,前来祭拜的人流络绎不绝。自1999年起,每年10月举办的国际朝圣大典,是海内外华人祭关朝圣、寻根谒祖、弘扬关公文化的盛会。

关公文化以民俗文化形式存在,或者说,民俗文化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存在方式。同时,关公文化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关公的道德精神经过长期的宣扬,逐渐深入社会广大民众之心,从而形成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关公不仅被封建王朝统治者,尤其是清代统治者视为国家的保护神。而且被庶民百姓视为家庭的保护神,从古至今,我国城乡的许多地方,居民家中都供奉有关公神像,逢年过节,张贴关公画像。遍布海内外的关庙,更是朝拜者云集,香火不断。

洛阳黄河小浪底观瀑节(每年6月中旬—7月中旬)
每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时,大坝出水口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大潮,气势磅谤礴,蔚为壮观,吸引众多旅游者来此游览感受人类治黄史上的壮举,领略大黄河风情,激发人定胜天的爱国主义豪情。景区内同时举办各类体育、文艺、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等。滔滔母亲河,浓浓黄河情,给每一位中华儿女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河洛文化旅游节(每年9月—10月)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根在河洛。河洛文化旅游节是以弘扬河洛文化,传承河洛文明为宗旨的综合性旅游节庆活动,包括龙门魏碑国际书法节、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伏牛山红叶节、洛阳美食节、豫西山区土特产交易会、新安黄河龙潭大峡谷攀岩比赛、黄河奇石展、秋季牡丹精品展等活动。河洛文化旅游节,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此寻根、朝圣和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等。

马寺钟声迎新年(每年12月31日—新年元旦)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被佛教界奉为”释源”和?祖庭”,到洛阳白马寺拜谒是无数善男信女一生的追求,听马寺钟声,增智慧、祛烦恼、保平安,是黎民百姓最大的愿望。每年举办的马寺钟声迎新年活动都吸引众多海内外游人,在白马寺108下悠长的钟声里迎来幸福吉祥的新年。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每年冬季举办的伏牛山滑雪节是洛阳冬季旅游的亮点和热点。随着惊险、刺激、浪漫、精彩的滑雪和各类雪上运动成为旅游新时尚,滑雪节期间举办的各类比赛、表演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洛阳牡丹灯会(每年牡丹花会期间)
彩灯文化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奇葩,观灯、赏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是我国民间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的古都洛阳,彩灯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久负盛名。东汉年间,洛阳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灯节”,到了公元610年,隋炀帝为粉饰太平,于正月十五在洛阳端门以外、建国门以内沿街搭起彩绘戏棚,挂起精制明灯, “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极目远眺,满街皆是观灯人流。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城,喜煞满街赏灯人”。
汝阳杜鹃花节(4月底到5月初, 西泰山)
每年四、五月间,牡丹刚刚谢去浓浓的妆颜,西泰山满山遍野红、黄、紫、兰等五彩缤纷的杜鹃花便已喷芳吐艳,人们争相洛阳看牡丹、汝阳赏杜鹃。汝阳杜鹃花节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西泰山炎黄颂祖大典(4月25日-5月10日 西泰山)
伏牛山登山节(每年4月中旬 嵩县白云山)
伏牛山红叶节(每年10月 龙峪湾)
会盟荷花节(7月-9月 孟津县会盟镇)
孟津红提葡萄节(9月中旬-10月中旬 孟津县常袋乡)
洛宁绿竹风情节(4月下旬 洛宁绿竹风情园)]
龙门石窟礼佛台中秋赏月(每年中秋之夜)
龙门魏碑书法节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洛阳市栾川县城关镇大南沟村
中国传统村落
洛阳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7个)
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朝阳镇卫坡村,常袋镇石碑凹村
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东山底村,北冶镇甘泉村,仓头镇孙都村
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
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
嵩县九店乡石场村
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河底镇城村村,东宋镇丈庄村,底张乡草庙岭村,下峪镇后上庄村


洛阳市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47个)
洛阳市现有省级传统村落47个(其中国家级17个包含于省级之中)。各县市情况如下:
偃师市3个:山化镇游殿村、新明村、光明村;
孟津县5个:小浪底镇乔庄村,朝阳镇卫坡村,常袋镇石碑凹村,会盟镇扣马村,麻屯镇薄姬岭村;
新安县8个:石井镇寺坡山村、东山底村、井沟村、王家沟村、山窝村,铁门镇土古洞村,北冶镇甘泉村,仓头镇孙都村;
宜阳县1个:张坞镇苏羊村;


洛宁县8个:河底镇城村,东宋镇丈庄村,上戈镇上戈村,底张乡草庙岭,下峪镇后上庄村、故东村,小界乡李家原村,罗岭乡皮坡村;
汝阳县8个:蔡店乡杜康村、蟒庄村,城关镇云梦村,小店镇圣王台村,陶营乡铁炉营村,陶营乡南庄村,刘店镇腾岭村,大安工业园区曹刘庄村;


栾川县8个:潭头镇大王庙村、拨云岭村、党村村、张村村、古城村、汤营村、石门村,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
嵩县4个:田湖镇程村,大章镇大章村,九店乡石场村雅莱减肥饼干,白河镇下寺村;
洛龙区2个:龙门镇田山村,李楼镇楼村。


洛阳市入选2015—2016年度“河南省特色文化村(社区)”
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
孟津县白鹤镇长秋村
孟津县城关镇水泉村
嵩县旧县镇西店村
栾川县城关镇大南沟村
瀍河回族区龙泉社区

栾川县城关镇大南沟村
城关镇大南沟村是洛阳市唯一的满族群众聚居村,满族人口近千人,县民族宗教局和城关镇打民族牌、唱特色戏,在全市率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通过文化展示、房舍加坡、墙体粉绘、门窗改造、环境整治等十全十美造句,增加村寨满族文化符号,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改造民居40户,建设满族文化长廊100米、满族风格寨门1个、文化广场1处、水系景观1处,扩改道路3000米,还制作了满族服饰、更新了标识系统。
通过满族特色村寨建设,传承了满族民风、民俗,打造了豫西地区满族群众的幸福家园,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大南沟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洛阳市唯一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大南沟村背靠老君山景区,村中还有一条小河经过,有山有水风光自然不错,空气也相当清新。蝴蝶谷风景区就位于大南沟村,从村口步行到景区仅需10分钟。

红山乡上寨村
上寨古寨位于西工区红山乡上寨村,以前叫西陡沟寨,因建在西陡沟中而得名。西陡沟在涧河以北,过去有数公里长。沟中有一坪,四周是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清同治年间,当地人为避战乱,在坪上挖窑洞居住,并建起寨墙,在南边修了寨门,称为西陡沟寨。因一遇兵荒马乱,人们就要“上寨”躲避,后来西陡沟寨的名字渐渐变成了上寨。

上寨村是蒙古族木华黎后裔在洛阳的聚居地之一。木华黎是元代开国功臣,其后人易姓为李,有一支在明初迁到了洛阳。如今,在上寨村南的北魏孝庄帝静陵东边,还建有木华黎祭祀地,上寨村的李宏业是洛阳蒙古族祭祀协会会长。

据李宏业说,20世纪90年代,西陡沟被填平,古寨的寨门及寨里的窑洞等都没有了。不过,随着他们与外地木华黎后裔的联系增多,这些年来,南阳等地的族人来洛阳寻根时,还会在古寨留影,追忆往昔时光。

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是蒙古族札剌尔部人,现在为蒙古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处。木华黎因沉毅多智略,逐渐成为成吉思汗的心腹,被称为蒙古“四杰”之首。后被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54岁逝于山西闻喜县。
木华黎七世孙咬儿在松江(今上海)担任守备一职,朱元璋攻打松江时,咬儿投降,后迁徙到河南洛阳。根据族谱记载,咬儿的子孙最初在洛阳南关定居,后迁至瀍河之畔现孟津县麻屯镇李家营村。因是木华黎的子孙,遂“从木从子”改姓为李淑妃吧。如今,木华黎的后裔在洛阳繁衍生息630多年,至今已传至32代,有5000多人9c8999,多集中在麻屯镇李家营村、红山乡上寨村、麻屯镇柏树沟村、常袋镇常袋村等地。

2015年4月21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午,河南省各地蒙古族汇聚到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上寨村,举行纪念成吉思汗、木华黎、忽必烈及祭祀苏力德活动。

缑氏镇布村
偃师市缑氏镇布村(回族村)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兔屠宰业,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供销渠道。目前,该村少数民族220户农户中,有150户从事生兔屠宰业,占总户数的70%,形成了屠宰、储藏、销售一条龙作业。年屠宰量22万只,产值980万元,利润120万元,是当地有名的生兔屠宰专业村。

德亭村
嵩县德亭镇德亭村(回族村)回族群众结合村里荒山开发优势,投资300万元建立肉牛养殖厂,养殖厂占地30亩,具备1000头肉牛养殖能力,年产值达2000万元,可为回族群众提供50个就业岗位,每年可为回族群众带来100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

平乐村
平乐村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南部,南邻白马寺,距洛阳市1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书画之村”的美称。

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是全国唯一的牡丹画生产基地,被誉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该县充分利用洛阳牡丹的社会影响力,张扬自身优势,明确发展目标,采取多种措施,拓展销售渠道,把平乐村打造成中国牡丹画产业发展中心,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牡丹画基地,实现平乐牡丹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平乐农民牡丹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初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当地农民率先建立汉园书画院,切磋、交流绘画技术,推动牡丹画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后来,郭建中、郭泰森、郭西凡等先后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牡丹画创作技能,使当地绘画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开始积极推动牡丹画商品化,村里几位比较有名的农民画家把作品销往西安、济南、昆明等大城市,收入不断提高,调动了村民的绘画积极性,促使当地搞牡丹画创作的农民逐渐增多,为牡丹画销售数量的增加创造了条件,促使牡丹画销售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平乐村已形成书画、装裱一条龙服务体系,共有100余个牡丹画专业户和300余名书画爱好者,其中省、市、县画家协会会员20多名,年创作生产牡丹画10万余幅。
2007年,平乐村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杂贺力王,平乐镇也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入选2013年CCTV全国十大美丽乡村。

重渡沟村
重渡沟村位于洛阳市西南118公里的栾川县潭头镇境内,重渡沟村享有“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的美誉,因刘秀在这里摆脱王莽的追杀成就帝业之后赐名而得名。 重渡沟的水比较清新,更是有上百泉眼的数股泉水汇聚成兰溪清流;竹林,更是更是铺天盖地的组成一座天然的画廊;农家之景更是具有特色,体现着山情风味。

重渡沟村距栾川县城50公里,村内有农户420户,人口1300余人。村内水源丰沛、竹茂林密、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重渡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开发了重渡沟景区,叫响了重渡沟品牌。2005年至今重渡沟景区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十佳景区等荣誉。
重渡沟村已经是河南省乡村游著名品牌,旅游开发有“三绝”:一绝是水,上百个泉眼数百股泉水汇成了兰溪清流。二绝是竹,铺天盖地的万亩竹林形成一座天然画廊。三绝是农家宾馆,富有山情风味分布于竹海清流之中。

孟津县卫坡村
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村内保留着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青砖、灰瓦、石板路更是紧邻孟津北邙领、北魏孝文帝长陵。 整个村子有一条东西古街而展开,建有规则相仿的16座建于清代的庭院,围绕着两百米的老街聚集,经过近百年的扩建,逐渐形成祠堂、私塾、绣楼、南北老宅的整体建筑群落。
卫家坡古民居景区核心是卫家家族兴盛时期建造的官宦住宅,建筑多为硬山式,现存房屋248间,院落窑洞26孔。景区内民居内以一条长150米、宽10米的东西向小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街南为五品官住宅,现存7所7进宅院;街北为7品官住宅,现存9所5进宅院。

卫坡村又称魏家坡村,在宋朝时为宰相魏仁溥的花园,既“魏氏池馆”,并在此培育了“魏紫”牡丹,是“魏紫”牡丹的发源地。清顺治时期卫氏先祖卫天禄由济源迁此,并在此兴家发达。清乾隆年间随着卫氏族人在朝中的做官开始营建卫氏老宅,后经近百年修建,形成了集祠堂、私塾、绣楼、南北老宅为一体较完整的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家族宅院。
现存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正宅16所、祠堂3处、私塾1处、靠山窑28孔、天井窑院8处、房子335间。历史人文、乡风民俗等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卫坡村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荣誉称号。
2012年,洛阳市魏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驻卫坡村,启动“河洛印象地-卫坡古村落文化旅游项目”,项目占地1675亩,分三期进行。一期占地475亩,建筑面积112900平方米。主要维修保护古村落,建设三十六作坊区、河洛小吃街、中原小吃街、汉婚演绎广场、森林氧吧、生态步道、生态采摘、禅院等项目以及道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

倒盏村
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东的倒盏村,南依万安山、北临伊洛河伴,依据深沟而建、且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村民以善做洛阳水席、酿美酒。相传乾隆帝巡游龙门石窟,闻酒香而至,席间举杯痛饮,微醺把盏一饮而尽,百姓为纪念此事,便改村名为“倒盏村”,意为“倒了杯盏”。

村南有沟名曰“酒流沟”,还有奶奶庙、山神庙、“司马光砸缸”等景点。在村寨门上嵌有石刻匾额曾昭起,“倒盏村”三个字映入眼帘。随着时间的前行,这里的村民把“倒盏”叫成“道湛”。道湛虽与原村名同音不同字,但“皇帝饮美酒倒盏”的故事被口口相传,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荣的美谈。

倒盏民俗文化村是一个近代豫西民俗特色文化村,沿着一条山沟向东开发有数公里长,依山就势所建的大型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在这里,洛阳人小时候的生活都能找到,满满的民俗文化,满满的洛阳老家味道。

倒盏村水席街是由已经八十多岁的洛阳传统水席的传承人王曰万老先生亲自掌勺。王老监制的传统水席用料考究:南关萝卜、王疙瘩红薯、孟津雪梨......只有严格的选材才能熬制一锅美味的汤,这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也是对河洛美食、中华美食的致敬。

北街和南街最后交汇到一起,就是村中的寨墙,上面是廊桥,可以登上去一览村里全貌。

走过寨墙,村后有个茶楼,这里既是喝茶的地方,也是演出的场地。泥垒的灶台,木风箱,铁锅,铜茶壶,还有柴火,炊烟袅袅。茶楼上是洛阳本地戏曲节目演出,在这里要一碗大碗茶,听听民间曲艺,回忆一下过去。

明堂和天堂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区,是昔日女皇武则天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广阔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群中,明堂、天堂亦被称为“宫城区”的核心所在。洛阳明堂天堂景区修建在当年的隋唐宫城区遗址之上 ,成为洛阳旅游的必去景点。

明堂是武则天执政的皇宫正殿,又称“万象神宫”,天堂是武则天的皇家礼佛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的建筑。

在洛阳旅游,若在大街上打听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在什么地方,未必有人说得清楚,但若问明堂、天堂,立即会有人告诉你,尽管你听着明堂、天堂有些别扭。地域不同,文化底蕴文化传承也不一样。洛阳人却有着浓浓的隋唐情怀,南北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在唐武周时期,这里是武则天的神都,她苦心经营了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她最辉煌的日子,一个中国唯一女帝王的日子,而且国运昌盛。

在洛阳,明堂因武则天而风华绝代!到洛阳后走进天堂是很容易的事,在天堂里的感觉奇妙极了,插入云霄里的建筑是佛的世界,还可感受盛唐的风貌,尝试与武则天做一次心灵的交流。让目光尽可能地多穿越几个历史时期,看隋至初唐、武周时期、中晚唐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北宋时期这里都留下了什么。

2015年4月11日,两座巨型建筑在古都洛阳的市中心落成,外观极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迅速成为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就是唐代的明堂和天堂遗址。

13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这里登基称帝,改唐朝为周朝,建立武周政权,洛阳成为“神都”。武则天在隋唐洛阳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修建了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定鼎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际线罗氏鲜,使隋唐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横跨河流的都城,洛河穿城而过,洛河上的桥称为天津桥。现在还遗留唐代石拱桥遗址,天津晓月是洛阳八大景之一。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区,是昔日女皇武则天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隋唐洛阳城“宫城区”的核心所在。大雅斋糕点 明堂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神都洛阳皇宫正殿,又叫万象神宫。明堂是儒家的礼制建筑,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明清时期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参考了唐洛阳明堂的建筑特点。遗址公园新修建的明堂雄伟高大,四面都有台阶,明堂顶部是金灿灿的“避火珠”。

明堂的北侧是天堂,天堂是一座礼佛塔,比明堂更高。进入明堂,内部金碧辉煌,正中有皇帝宝座,这里是当时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明堂建筑下部还有一层,正中是唐朝遗址的保护展示。这是明堂原来根基的中心,正中有一个圆洞,圆洞是唐代建造时候的中心点,建造尺寸都以此作为基准。
在唐代遗址基础上,新造的明堂建造了很多大柱子支撑起上面的建筑。下层四周修建了多个展厅。夜晚,新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景区灯火辉煌,两座建筑呼应,构成了洛阳最美的夜景。

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各种文化的承载主体永远是该民族的主体人群本身。一个民族的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并能准确地告诉世人。

本文由易编辑整理,部分文字、图片转摘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qq:3374591241
电子邮箱:3374591241@qq.com
中国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最全的公众号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