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小时代3剧情神宵散吏,白玉蟾祖师,一曲《道情》歌出玄门羽客万千心绪!-道门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4-30 43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神宵散吏,白玉蟾祖师,一曲《道情》歌出玄门羽客万千心绪!-道门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异界风流神帝。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范世琪,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魔运苍茫,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陈莲笙,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内容导读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创始道教内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张振朗“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白玉蟾天才横溢,慧悟超绝,为文制艺,无所不能,诗词、书法、绘画、散文、论文,无不举世瞩目。白玉蟾在世96年,传世1000多首诗词,有诗入选《千家诗》,他的诗文歌咏山水,记叙故实,宣扬道法,抒发情感,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诗文也传遍半个天下。当时热爱其才情的人很多,有人将其诗文收编成集,如《琼管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流行于世。
白玉蟾在道教历史中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道宗仙诗大家。边听边看
修道的勤苦,无人能知,世人只看到了你成道后的神迹、仙踪,没人关心你学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人生是“苦”,苦是人生的常态,在苦中才能体会道的真谛,不经历“苦”,无法看见“道”。
《道情》白玉蟾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
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
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
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
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很多人都听过这首《道情》,这是白玉蟾祖师对其修道生活的描述。这种逍遥自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令人向往。这正是神仙的生活:相伴白云与黄鹤,弹琴舞剑品茶,身上带着山林之气,不贪恋人间的花花世界伍宇娟近况。然而这种神仙的境界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人们只看到了白玉蟾祖师得道后的逍遥,而没有看到他修道时的艰难。事实上白玉蟾祖师早年的修行之路是相当辛苦和坎坷的,这在其所写的很多诗文中都有体现。

一、一心想寻仙问道
“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思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
南宋绍兴甲寅年(1134)三月十五日,白玉蟾祖师降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口)。海南,在宋以前,几乎是蛮荒之地,这里地处“天涯海角”,是文化的沙漠。白玉蟾祖师出生于此,一心想寻仙问道,可叹家乡未有仙山贾世骏,也无高道。这年他十六岁,他决定渡海北上。第一次离开家乡,身上只带了三百文钱,出门不久后钱便用完,只能变卖衣服,一身褴褛这才走出了广东。
二、给僧人作奴仆
“争奈旬余守肚饥,埋名隐姓有谁知。来到罗源兴福寺,遂乃捐身作仆儿。”
白玉蟾祖师从粤东的海丰、潮阳进入了福建。走了几天,先到了漳州城,这时他身无他物,随身只携带一把雨伞。又往北走,到了莆田,这时正直清明时节,每日下雨,路上泥泞难走,小时代3剧情风吹雨淋,苦不堪言。有时候走到乱坟岗,拿坟头的祭品充饥。又走了十几天霸哥啊,到了福州北边的罗源县,这里有个兴福寺,白玉蟾祖师想在此处落脚,便在这里给僧人作奴仆。但是他于寺中所见的僧人,个个都是贪图供养、追逐名利之徒,并无真师。于是不久后他便离开兴福寺,其时已经是炎炎夏日,路上的石头被太阳晒得滚烫,白玉蟾祖师没有鞋穿,赤脚行走,双脚磨出血泡,一瘸一拐走到了建宁府。
这时的他,完全成了一个要饭的乞丐,“家家门前空舒手,哪有一人怜乞儿柳菲儿。”没有人去可怜一个衣不蔽体的叫花子,他走到人家门前讨饭,被人挥手驱赶走。“黄昏四顾泪珠流,无笠无蓑愁不愁。偎傍茅檐待天晓,村翁不许茅檐头。”白玉蟾祖师心中愁苦,暗自流泪,天色已晚,他想借人屋檐之下过夜,却又遭村里的老翁呵斥驱赶。到此地步,真是可怜至极。然而白玉蟾祖师没有放弃心中的追求,他听说附近有座武夷山,是出神仙高人的地方,便决定只身前往。
三、嫌弃他是个乞丐
“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些儿馊饭冷熟水,道我孤寒玷辱伊。”
白玉蟾祖师在这里同样受到了冷遇,武夷山的道士嫌弃他是个乞丐,认为乞丐入道只是为了糊口,并非真心修道,非李倩妮常看不起他。武夷山不收留他这样的乞丐,他这样卑贱的人,只会玷辱武夷山的名声。武夷山的道士给了他一些残羹馊水,让他吃完赶紧离开。白玉蟾祖师悲泣下山,离开福建,又想去龙虎山。
“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未相识前求挂搭,知堂嫌我身褴褛。”
他来到龙虎山大上清宫,这里是天师的驻地,是江南道教的中心。这里的殿堂高大雄伟,这里的道院宽敞舒适,然而那么大的上清宫,却也容不下一个白玉蟾。知客老爷嫌弃他衣衫褴褛,没有收留他,白玉蟾祖师无奈只能离开。也莫怪人家知客势利,这样一个皇家宫观,你一个要饭的,能随便住进来吗?白玉蟾祖师想到这,便也心中宽慰。
四、身中精气不失
“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千山万水空碌碌。”
白玉蟾祖师从龙虎山出来,经过饶州,渡过鄱阳湖,来到了南京。那时的南京叫作建康。当时国家战乱不止,山河破碎,宋、金在淮西交兵,白玉蟾祖师在长江边看到军队渡江而去,浩浩荡荡,金戈铁马,秋风惨烈。这种情景,他一直难以忘怀。走在路上,他看到路边到处是尸体,四野的田亩都荒废了,没有人耕种,一片凄凉之相。白玉蟾祖师又徒步进入浙江,来到了杭州,这里是皇帝的“行在”,当时已经到了寒冬,气氛阴郁。杭州城刚下了七天的大雪,四野都是一片雪白,白玉蟾祖师夜宿城外的古庙,晚上寒气入骨,实在难熬。
“记得武林天雨雪,衣衫破碎风刮骨,何况身中精气全,犹自冻得皮进血。”
“武林”是杭州的别称,白玉蟾祖师尚赖身中精气不失,方才免于冻死。
五、何足悲哉
“几年霜天卧荒草,几夜月明自绝倒。受尽寒、忍尽饥,未见些子禅,未见些子道。”
白玉蟾祖师不辞劳苦,寒暑不惧,到处寻仙问道,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有多少次卧倒在荒草之中,又有多少次行走在夜月之下,来来往往这些年,到最后也没碰见个有道的师父。他这一路碰见的世人,都在名利二字中追逐,没一个在生死性命中用功。他这些年,也没参到禅,也没悟了道,只是这一路苦行,他没有半点松懈之心。白玉蟾祖师并没有感到失望凄凉,他安慰自己说:“修道大事,切莫怨尤。我生果有神仙之分,前程自有师指。幸而天与残生,受此饥寒劳苦,何足悲哉!”
六、老天开眼了
“偶然一日天开眼,陈泥丸公知我懒。癸酉中秋野外晴,独坐松阴说长短沈落雁。”
直到有一天,仿佛老天开眼了,他碰到了陈楠祖师。陈楠祖师自号翠虚道人,以泥丸为人治病,无不药到病除,故人都称他为“陈泥丸”。白玉蟾祖师回忆说:“贤哉翠虚翁,一见便怜我吴奇龙。”陈祖怜他访道的勤苦,便与他说了一些修行的道理,陈祖与他所说,改变了他这几年云游的体悟,“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陈祖见他有神仙之才,便携他一同云游,两人一路来到了罗浮山。在罗浮山神鼎仙根,陈祖以金丹火候秘诀传授与他。在这里,白玉蟾祖师接陈泥丸祖师的法脉,正式成为南宗金丹派的传人。
后来,白玉蟾祖师在《谢仙师寄书词》中,仍然感激地提到自己的师父:“恭惟圣师泥丸翠虚真人,拓世英雄,补天手段,心传云雨深深旨,手握雷霆赫赫权。顾玉蟾三代感师恩,千年待真驭,说刀圭于癸酉秋月之夕,尽坎离于乙亥春雨。”
这里的癸酉是1253年,乙亥是1255年,在这期间,白玉蟾祖师追随陈祖学道,陈祖尽将金丹之法传授于他。在1255年,陈祖告诉他:“且游历数年,当于此俟子。”白玉蟾祖师尊其师命,离开罗浮山,再次开始其云游生涯,用以磨练自己。
七、参访仙缘
“玉蟾你也好凯头,何似拂袖归去休。有可度人施设处,便还钟吕逞风流。”
或许前期的苦行经历,是上天给予白玉蟾祖师的考验,经历过了风雨,终于见到了彩虹。这次的云游,倒是顺畅许多。白玉蟾祖师在黎母山,遇神人授与他上清法箓、洞玄雷诀。在湖北武当山,遇到白发老者,与他讲行施符咒、济人立功之法。又在四川青城山,遇老道士传授《度人经》之秘诀。转至巴陵时,民染瘟疫,白玉蟾祖师以符水济民,驱邪治病,神效非常;用经法超度亡魂,也皆有感应。自此以后,白玉蟾祖师呼召雷雨,收摄魔精,方方设教,处处积功,其道法境界渐入佳境。如是七年,便回到罗浮山。当年陈泥丸祖师传授金丹之法与白玉蟾祖师之后,让他下山历练,一是为了让他参访仙缘,二是为了让他度人积功。没有金丹之法作为基础,也就没有雷法和符法、经法。白玉蟾祖师回到罗浮山之后,又得陈泥丸祖师的指点传授,修道之路,渐趋功圆行满。
八、真实的自己
“我到人间未百年,恰如顷刻在三天。向来我本雷霆吏,今更休疑作甚仙。”
陈泥丸祖师升仙之后,白玉蟾祖师便离开了罗浮山,再次来到武夷山。他长期居住在武夷山收徒讲学,建立了南宗的道团组织。这个时候的武夷山,已经不是当初“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的武夷山了。当初他身如乞丐魏源成,四处云游,到了武夷山、龙虎山这些名山大庙,没人理他,被人恶言相对。到如今,白玉蟾祖师仙名远播,各处名山都请他前去讲道。他在龙虎山,天师张宗演将他奉为上宾;在玉隆万寿宫,适逢皇帝降御香建醮于玉隆宫,白玉蟾“为国升座”;在湖北九宫山,皇帝让他在瑞庆宫主持国醮,有神龙见于天。其后的种种荣显,不可具述。然而这一切不过都是为了传道、弘道而做的努力,白玉蟾祖师岂会是贪慕虚荣名利之人?
正如白玉蟾祖师自己所说:“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早年那个蓬头赤脚、衣衫褴褛的慕道者,才是真实的自己。修道的勤苦,无人能知,世人只看到了你成道后的神迹、仙踪,没人关心你学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人生是“苦”,苦是人生的常态,在苦中才能体会道的真谛,不经历“苦”,无法看见“道”。对比祖师的学道之路,我们目前的种种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附白玉蟾祖师学道自勉文
司马子微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百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又如葛孝先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虚紫灵普化玄静真人。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乌跃于扶桑,兔飞于广寒,燕归于乌衣,雁度于衡山。羲和驱日月,日月催百年,人生如梦幻,视死如夜眠。几度空搔首,溺志在诗酒,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吾今划自兹,回首前程路,青春不再来,光阴莫虚度,他日块视人寰,眼睥宇宙,骑白云,步紫极,始自今日。勉之勉之。
(文中引用诗文出自白玉蟾真人所作《云游歌》、《安分歌》、《曲肱诗》;编辑:孟淅。)
点击查看精选道学文章

玄门正宗,道家姓名学择吉学网络授课班招生启告!
阎王和穷鬼的对话,惊呆之余你有何悟?!
一念错、失仙缘,做奸臣、遭天谴!
为什么家中挂「书画」会主富贵?
为什么女人要稍胖一点才好?大师来告诉你真相!
? 道长私人微信号:daoa16,欢迎投稿咨询交流!
轻叩道门 无量度人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微信号:daomenx点击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