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洪震南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卡通门爱丽丝的棱镜-中国摄影报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8-30 350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爱丽丝的棱镜-中国摄影报

姚瑶是一个时刻拿着iPhone拍照的人,但她绝不是那种机枪扫射式的、以量变促发质变的摄影家,而是时刻用自己的身心感受与现实碰撞出火花并力求将这些“火花”抓住的人。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一伙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走出老远,才发现她正一个人对着某个毫不起眼的平淡光景拍照,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后,我们便会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她拍的照片,才恍然发现,同处现场的自己与她所看到的场景竟然有这么大的不同。再加上她给照片赋予的只言片语,又能清晰地体会到某种感觉上的折射,好像她拍摄的根本不是眼前的那片真真切切的现实,而是存在于另一个维度里的某种只属于她的独特感觉。这种感觉很像打水漂薛凤强,她的视线宛如小石子一般从她的手上(iPhone)射出、擦着现实的表面飞行、接触表面之后画出一连串的弧线,最后沉入某个隐秘的世界中。

步道(威尼斯,2016)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遐想,是因为她的照片中所透出的某种感觉上的漂移。在姚瑶的照片里,她并不关心“现实是什么”,或者说,她关心的不是什么东西存在过,而是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并通过摄影准确地将这种不可见的感觉捕捉住。在这里,摄影捕捉到的是经由现实碎片的折射而形成的某种现实感的错位,但不是现实的记录、复制或者营造某种超现实主义式的造型。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那种断片式的随笔张向北,他认为生活是由“卑微的、涣散的、被忽略的、人为做作的东西所组成”。

池(上海,2016)

远景(威尼斯刺客甲,2016)
细看姚瑶的摄影作品就会发现,她就是用那些“卑微的、涣散的、被忽略的、人为做作的东西”来构成她庞大而细致的影像网。不论是窗边的小玻璃桌、地上自己的倒影、途经花坛的某位女子的脚、散落在阶梯上的白纸、映照在一位男子脖颈及后背上的字母影子、海岸边被涂成黄色的柱子、打在墙上的一抹阴影、随着风像海浪一般起伏的绿草,还是坐在威尼斯河道边上的女子、窗外聊着天的两位女伴、博览会上披着头巾的女人、靠在栏杆上休憩的男子,所有的一切都琐碎细微得让人的视线不会在那里多停留一下,然而,这一切全都成为折射她的意识的最佳“棱镜”,一旦她的视线穿过这些“棱镜”,便会发生转移,并与周围的各种因素相互融合、交织,搭建出让人惊讶且为之着迷的协调感。不仅如此,经她之手捕捉下来的场景黑蛇传,潘长甬似乎又成为折射观者自身视线的一面“棱镜”,仿佛隐藏在观者意识深处的某个早已被遗忘的感觉又被重新唤醒。在这一点上变种巨鳗 ,摄影与文学之间的距离竟是如此地贴近。如果说,佩索阿是通过文学悠然自得地在幻想世界中闲逛,那么姚瑶便是借助影像,享受着意识流动的乐趣姆本加。他们都是在现实表面上滑行的精神漫游者。

按摩(里尔该隐传奇,2016)

火焰山(柏林,2016)
与本雅明的“都市漫游者”不同,姚瑶并没有对都市感到不适应,也不产生敌意,不仅如此,她的生活经验就源自于都市情越双白线,她的意识本身就是她自身与都市合作的产物。她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已经和都市融为一体了。因为都市随着这一百多年的发展,通过各种媒介明空美玉,已经将它的血肉和一切经验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在我们的身体之中,不容分辩地进入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主动地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大清弊主。当我们面对都市的时候,已经无法对都市与自我进行区分,也无需区分。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出现,摄影术可谓居功至伟。

想起鲍德里亚(上海,2016)

池(上海,2016)
作为漫游者,姚瑶的目的不在于对都市进行意向性抵抗,也不想把自己放置在观察者的位置上对都市进行收集、记录武踏八荒,更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审美意识以获得某种表层的交流,而是通过手机摄影这种方式,用自己的身体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实时有效地“触摸”这个世界,利用网络这种“血管”,享受自己的“触摸”所形成的感知的涟漪与精神的漫游,卡通门从而感受到“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最为抽象的情绪”。可以说丁明亮,姚瑶的摄影作品正是当下这种泛滥成灾的手机摄影的一种纯化。

花仙子(上海,2016)

上海,上海(上海,2015)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桑相,图像的象征性与符号性在她的影像网中失效,并连带着让她的影像形成了某种拒绝阐释的“防护墙”,而语言在这里则只属于她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照片时附上的那种自我言说式的呢喃。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看到姚瑶的摄影作品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分析阐释的时候,正是我们身体里的感性努力想要挣脱语言束缚的时候。她并不想一本正经地向我们述说什么,而只是想要制造一个《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兔子洞,让我们自己深入其中,用自身的感性去体会“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最为抽象的情绪”。
林叶|文(本版图文由IG 映界·影像艺术馆提供,文字刊发时有删减漏斗子专栏。)
文章选编自《中国摄影报》·2017年·第62期·8版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中国摄影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